百度分享加载中

【汉传佛教】《因明入正理论疏》

作者:贾题韬   来源:中国佛教信息网   发布:火焰红莲   时间:2010-06-02 18:14:54

  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

  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人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他译出陈那门人商羯罗主著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二十三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前者即成了介绍陈那因明新学的入门之作,为因明传授讲习所依据的要典。新学初至,既多创闻,一时学人竞出疏释。神泰、靖迈、明觉、文轨、文备、玄应、壁公诸人,均各有撰述,但见解不一。窥基是玄奘高足,独得因明薪传者。因此他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写至喻过“能立不成”处,以下少部分由其门人慧沼续成),被认为冠绝当时,备受推崇。

  内容 分为四部分:①叙所因。略述因明的创始及至陈那时代的沿革,以及玄奘 在印度学习因明和回国后传译的经过;②释题目。罗列众说,解释《因明入正理论》命题的涵义,并阐述该书是研究陈那著作的入门阶梯;③明妨难。解答为何不以宗明、喻明、果明为名,而特称为因明;④释本文。对《因明入正理论》作分段逐句的解释,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首先以“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一颂,概括了因明的全部纲要。窥基的《因明大疏》,根据这一颂判分,称为“八门二益”。属于悟他方面的有“能立”(成立自己的主张)、“能破”(指斥敌论的谬误)。二者各有真似,四者总称为“他益”。属于自悟方面的有“现量”(直观的认识)、“比量”(推比的认识)。二者也各有真似,此四者称为“自益”。照理必须自悟才能悟他,自悟是主要的。但因受传统的影响,《因明入正理论》仍然倾向于论辩上的需要,沿用陈那的《正理门论》以立破为纲,把属于自悟的现量和比量等只当作悟他的先行条件,而论文绝大部分都倾注于悟他为主的由宗、因、哈三支结合的论式上。宗,是立敌所争有待成立的论题:如佛弟子对声常论者立“声是无常”。因,是成立宗的理由,如说“所作性故”。因,须具备三种条件,称为“三相”:①遍是宗法性。因必须是宗上主词概念所指事物的属性;②同品定有性。因必须在宗上宾词概念所指事物的范围内有其存在;③异品遍无性。因绝不能存在于和宗上宾词要领相矛盾的概念范围之内。喻,是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如“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显示因的同品定有性,称为“同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显示因的异品遍无性,称为“异喻”。由此总结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喻有十过,共计三十三过,立破真似,条理灿然。《因明入正理论疏》对此作了精彩的发挥。它不仅是对原作句斟字酌地作了解释,而且繁征博引,穷源竟委,辨析补充,时出新义,不完全限于原著的范围。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①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子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②把宗发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③对“因支”中“同品定有性”的“同品”,分为“宗同品”和“因同品”来解释,而正取因同品兼取宗同品。这是因为“宗法”的外延大于因,因同品必然是宗同品,但宗同品则未必是因同品。所以有因同品定然有宗同品相随,显示了因和宗有此必有彼的内在关系。

  ④把“喻支”也分作了“喻依”和“喻体”两部分。如前所举“同喻”例“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此中“瓶”是“喻依”,“若是所作,见彼无常”是喻体。这样把单纯事例和普遍原则相结合的喻支,才能有力地显示因相,起能立的作用。

  ⑤因明规律,要求宗依和因、喻须为双方所公认。为了减免过失,适应论辩的实际情况,此疏特述及“寄言简过”的变通方式。宗依和因、喻属于自许他不许的,以自许简别,称为“自比量”;他许自不许的,以汝执简别,称为“他比量”;共许的,在必要时以“胜义”、“真故”等简别,称为共比量。此疏中特举出玄奘在印度留学时,对胜军所成立的“大乘出自佛说”的比量不加简别的过失和玄奘自印度返国之前在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所立的“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者,正是应用了寄言简过的办法而取胜的。

  ⑥在立破的范例中,对古印度主要学派如“数论”、“胜论”、“声论”等都作了相应的介绍。玄奘在印度所立的“真唯识量”有关因明的技巧和唯识的宗义,也赖此疏得以传世。

  ⑦对《入论》所提出的三十三过类,为了刊定每一种过类的适用范围,在自、他、共的基础上又分为全分一分各可析为四句,如“违自现非他”、“违他现非自”、“自他现俱违”、“自他俱不违”。以宗过九种为例,错综配合总计可得2304种“四句”。显出了因明形式的变化,对锻炼思维趋于缜密有一定作用

  • 上一篇:【汉传佛教】《观无量寿佛经疏》
  •   下一篇:【汉传佛教】《华严经疏钞》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