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倒穿鞋子

摘自《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点击读全书>>

作者:广钦老和尚   来源:摘自《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3-07-20 07:27:50

  老和尚曾经考过很多弟子这个题目,他老人家并不是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考问答题,然后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严厉,甚至有点威力强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以这种境界来考验,你会怎么办?这才是实力的考试。

  所谓“倒穿鞋子”,并不单指倒穿鞋一件事,而是代表一切颠倒行不通之事,代表不如理,不如法之事。也许他是教你做一件不该做的事;也许是你要去做一件该做的事,他却不许你如法去做,这就如倒穿了鞋子(把鞋前后倒穿)。

  现在如果考笔试,问我们,什么是佛法“三学”,大家可能都会写上“戒、定、慧”,然后沾沾自喜:考这题,我会!事实上,如果用一个境界来考验我们——遇逆境,是否持戒?是否有定?是否有慧?可能我们就会考不及格,甚至考零分。

  恩师也常考我们这一题——考古类似题,她不会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而且考完之后,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虚心求请教导,去了解自己成绩如何,是否有错,她也不会再三主动来向你宣布成绩,指出错处,教令改正。为什么呢?弟子既无心要了解自己的过错以便改正,那么可以说是尚未发心要学佛、修行(修改错误心、行),等于是还不想上学。(准备逃学浪荡,流浪生死!)弟子既不想学,不想修正,师父如果去教他,再三指正他,他必然会觉得师父处处在找他麻烦,嫌骂他,甚至大生反感,觉得师父很没修养,都在造口业。这样的弟子去教他,反而会使他更堕落。这样的弟子,就是根机不成熟,根机不成熟是无法强教的。只好默默耐心等待,因为连芽都还没发的,求其根、茎、叶、果都太早了。这样的弟子,也许要千生万劫之后才会发心想学,师父也只好先去西方等候时机了。

  话说回来,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一)有一种混沌的弟子

  老和尚说:“有一种混沌的弟子,师父教他倒穿鞋,他就真的倒穿,也不管倒穿,能不能‘行得通’。”老和尚摇头感叹!

  何以混沌?

  (1)依人不依法,不知是考试

  这类“果真倒穿鞋”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心态。有人是认为:反正是师父教的嘛,有错师父要负因果,我照做就是了!他不了解学佛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师父若真教错,师父当然有不良因果,但是,自己会选择去随顺错误,就是没有智慧,这选择是自心去选的。选择的因果,是要自己负责的。而且,他不了解,这不是教导,这是考试,考你怎么办,考戒、定、慧的实践。因为都不了解,浑然不觉不知,所以老和尚说,这是混沌(糊涂)的弟子。种如此糊涂之“因”,打算得什么“果”呢?用如此糊涂之心,不会投错胎吗?

  (2)不学也不问(跌痛了怪师父)

  另外,还有人同样是照做“倒穿鞋”,但他是另一种心态,他是“乖乖牌”想法。乖乖照做,他以为师父若错,他跟着师父错,叫做“依教奉行”,叫做“尊重孝顺”。他不知道连儒家孔子尚且责问弟子“陷父母于不义,孝乎?”何况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讲求智慧,而非盲从。他不了解自己是盲从迷信,还以为自己很乖,会得孝顺奖和老实奖。他也不明白这是考试,所以就交上一张“呆呆盲从”的考卷。有交卷就算了,他根本“不求”明白道理,虽然完全不懂,也不知该谦卑求教。(即不学,也不问)不知佛法从恭敬中求,他会勉强倒穿鞋子去走路,走得很辛苦,如果走不动、行不通、跌倒跌痛了,那时不知会不会怪师父教错?唉,可怜,不知自己学错,竟拿“是非考题”中“非”的题目,去努力实行。师长本是以故意叫弟子闯红灯,来考弟子是不是老实遵守交通规则,弟子却傻傻去闯红灯,还以为自己老实听话!因为有此重重的不解、迷糊,所以老和尚说这叫混沌弟子。当倒穿鞋,跌痛的时候,要怪师父教错是很容易的,而很少弟子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是自己完全没有求法想学的心,也没有虚心谦敬求教的态度,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会了,总是在护着“自我”的面子,轻法慢教,让师长完全没有教导的下手处。

  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过失,有可以改进的余地,就等于认为自己圆满成佛了,这种憍慢心是很严重的,真如老和尚所言,狂憨神抬,抬不退了!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于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需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千万,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恭敬中求,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么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着,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着’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执着,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嗔、痴、慢、疑。所谓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着。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谦卑求的,必然还有骄慢、自大、自我保护等我执的乌云障住,这些乌云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开显。

  印祖说的几分恭敬得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透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当下舍“我执”之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能将十分的傲慢、我执乌云都舍掉,自然当下透出十分佛光,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谓恭敬中求,当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发出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菩萨戒,教我们对不懂的佛法,要正观,正向,承认自己盲无慧目,以正确态度仰信如来,恭敬求法、学习。不精进习学,也是违反戒律精神的。

  念佛好像很容易,但如果缺乏“恭敬中求”这份心力,可能所发射的心念电波,会有很大偏差,不能进入佛频道。就如射箭不难于发射,难于中靶,只要操弓持箭略有偏差,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像这考古题所说,师父教倒穿鞋子时,明明自己不懂道理却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就倒穿,乱行一遭,完全不知该谦恭求教其中的理法,这何尝有“恭敬法?”何尝有一分“求”法心,如果连一分“恭敬求”的心都不曾有,当然是连一分利益也难得的,如果在佛门中耗了一生,不曾以一分恭敬求法,不曾得一分利益,这不是很冤枉吗?无怪乎,老和尚用“混沌”二字来形容。末学自己检讨起来,实在有太多“混沌”,虚耗了太多混沌的光阴,而且一直不知不觉自己的混沌,但愿以此考古题,唤起自己觉性,不要生生世世泡在混沌中—背觉合尘。

  (二)有一种“更加混沌”的弟子

  另外还有一类弟子,老和尚形容是“更加混沌”的。

  就是,当师父出这样考题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考试,于是就很自以为是地,认为师父实在太无理,程度又太差!或许他外表不敢表示什么,但他心想:“哼!这种师父,连鞋子不能倒穿都不知道,竟然还教我要倒穿鞋,做什么师父嘛,简直比我还差,这种师父不要也罢,本人这种高材生,才不屑听你的呢,我从小自己就会穿鞋,穿得比你好,不要你教!”

  这样的弟子,不但不知这是考试,而且,总是不打自招地表现出自己一向的憍慢之心,总是交出一张“本人一向善于轻慢,不知谦恭,不但刚强难化,难调难伏,也不知自己外表无违,好像很有礼貌,骨子里是又傲又怠慢”这样的答卷,在选佛场上,准备得几分呢?

  这样的答卷,戒、定、慧,各得几分呢?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是“先意承问”。待人处世都是先谦卑低头,承事请问,然而我们口念弥陀,心行却大反其道,脖子是钢筑水泥,何尝效法佛“先意承问”?有时,师父先低头请问弟子,弟子还爱答不答,甚至还东张西望,爱理不理呢!这种答卷,在选佛场上又准备得几分呢?这种修“因”和成佛的“果”,根本对不上,这种憍慢的存心、因地,即使很努力念佛,修各种福,充其量,也只能到阿修罗国作国王或公主吧,或者往生“懈慢国”吧!(经上曾示,很多本想往生西方者,都生到懈慢国,不能到西方,如是因,如是果啊!)要往生西方清净佛国,必须要因果相符啊。

  有人听到这里,实在很疑惑——乖乖依教奉行,倒穿鞋也不行;怪师父错教,我行我素,也(说是憍慢)不行,那该怎么办呢?有人或者很埋怨,都怪师父太无聊,正法不教,却教人倒穿鞋!

  • 上一篇:游戏人间出考题
  •   下一篇:广钦老和尚事略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