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批会集本之非

作者:王永元   来源:水月阁僧伽林   发布:火焰红莲   时间:2010-06-13 18:19:30

  盖闻如来金训、龙宫宝藏,乃出世之阶梯、度生之船筏,是故九界皈依,十方赞叹,虽补处菩萨,亦不能轻易一辞。而今末世凡夫,乃敢妄事增损改易,以至举世无人提出反对意见者,此则甚怪而令人不可解者也。

  《大般若经》集佛十六会所说而为一部,《大宝积经》则集四十九会为一部,而《百缘经》则集百则因缘为一部,《陀罗尼杂集》则集诸陀罗尼咒为一部,亦有经抄,抄集诸经要义为一部。如是会集,则如藏各种珍宝于一箧,栽各种名花于一园,不但无咎,有大功德。

  夏莲居“会集”《无量寿经》等经典则不然,乃是将一部经文各种译本,斟酌导同,编为一部。最初从事“会集”者,乃赵宋王龙舒居士,会集《大阿弥陀经》是也。

  印光法师云:「《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氏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氏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印光法师于此详列《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并且指出王龙舒会集之非,说明今人流通魏译本的原因。

  印光法师指斥龙舒之误,在于“死执三笔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又云:「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观印光法师所说,可知夏莲居乃“妄充通家”、“无事生事”,其咎难辞!

  节会经典,实为印光法师所不赞同,恐开启世人妄自改经之门,乃至曲解经义,坏乱佛法,因此不与认同也。

  《无量寿经》经王龙舒会集后,复有清彭二林、魏承贯二人,亦曾会集,因今时不复流通,且置不论。今唯论夏莲居会集本,因其流通甚广,诵者不察,竟欲废弃魏译而流通夏本,故不得不详加辨析,以正视听。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根本之主依经典。佛于此经之末,祥说此经难闻以及听闻此经的功德,复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由此可知此经之重要。而末世凡夫多欲窜乱,岂不促人长思也哉!

  或言夏本会集诸译,“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字字句句本于原译”。果真如此吗?我等不妨详校诸译,观其是否“会集旧有精华”?是否“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是否“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若非详勘诸译,安能识其谬误之处耶?

  先看经名,举正报即摄依报,举化主即摄徒众,举果位即摄因行,魏译“无量寿”三字,实已尽摄经中因果、依正、主伴乃至人法、事理,无余蕴矣,义理圆满,文字简洁,复何憾乎!而夏本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是截取汉宋二译之名,复削去汉译“无量”二字而成,由此可知夏氏不辨依正事理。

  今且据魏译与夏本对勘,即可发现夏本之谬。

  经初法会圣众,魏译详列“尊者了本际”等三十一位尊者名,而夏本只列“憍陈如、舍利弗、大目犍连、迦叶、阿难”五名。复观汉、吴、唐、宋诸译,皆不如此。不知夏氏有何身份,凭何证据而削之也?

  复观魏译,列“贤护”等十六正士名。经中“善思议菩萨”,夏氏改为“善思惟菩萨”;“空无菩萨”改为“观无住菩萨”;“智幢菩萨”改为“宝幢菩萨”;“慧上菩萨”改为“智上菩萨”;复增加一“慧辩才菩萨”。不但次序颠乱,妄事增损,而复随便改易菩萨之名,夏氏无事生事,用意何也?

  魏译有列于法会诸大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之文,共九百余字,而夏本则删改只剩四百四十余字。简则简矣,其意义极不完备,何况所集文字,汉、吴、宋诸译皆无。《无量寿经》现有五译,纵有异同,皆是依据梵本,故有者不可删,无者不可加。今夏氏未获梵本,又不识梵文,而任意增删,非妄改为何?

  此下夏本云:「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五译皆无此文。魏译则云:「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汉译云:「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吴译略同汉译,惟多一“色”字。而夏本则将下文阿难赞佛之语“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面,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数语,移至于前,复参照汉、吴二译,妄易数字。实不知其用意何在?

  此下阿难见佛“光颜巍巍”,即从座起“白佛”之前,诸译皆无阿难“思惟”一段文。而夏本乃妄加“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数十字。

  以下阿难白佛,魏译云:「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而夏本妄改云:「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而诸译中,皆无如夏本之文意。

  按照夏氏观点,直将康僧铠法师视如幼儿,所译之经,如幼儿作文,完全不通,而自视为老师,可以任意增删改易。狂妄至此,真如孔子所云:「季氏旅于太山,八佰舞于庭」有何不同!

  夏氏任意改易经文,欲一一详辨,颇费笔墨,今且举其大端言之。

  一、世尊讲述法藏因地时,世自在王佛前有锭光佛乃至光远、月光等五十三佛名,诸译虽佛名有增减,但皆列名,而夏本则一概无有。不知据何而削之也?

  二、法藏比丘未出家前为大国王,魏、吴二译未言王名,唐、宋二译未述及此事。而汉译则云:「世饶……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昔人于此注曰:「此处有脱文」。“世饶”即世饶王佛,是世自在王佛之简译,同本“到世饶王佛所,稽首为礼”等文可证。此下“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即是魏译:“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之意。而夏氏乃贸然称:“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将佛名当作国王之名,以师名为弟子之名,如此鲁莽灭裂,实属罕见。

  三、法藏比丘赞佛偈,魏译为四言二十偈,汉译为五言二十偈,吴译无偈。唐、宋二译为七言偈,唐十偈半,宋九偈。夏本为七言十偈,其中有抄录唐、宋译文者,间有自撰者。如“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如此等文,皆唐、宋诸译中所无,完全出于夏氏伪撰。

  四、法藏比丘于佛前发愿,期成佛道,佛为证明。据魏译云:「佛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义理甚为精妙,而夏本特于此处删去“得其妙宝”四字。夫“妙宝”者,乃是国王赐与之珠,龙女献佛之宝,譬如妙觉之果。夏氏断然删去,则知其不解佛法也。

  五、法藏比丘于佛前所发四十八愿,尽人皆知,今夏本改为二十四愿,可谓惊世骇俗。夏氏意谓:五译之中,唯魏、唐二译为四十八愿,汉、吴二译止二十四愿,而宋译为三十六愿,故不妨有所增损。岂知上述诸译皆据梵本,梵本不同,则多者不能损,少者不能增,今夏氏不知有何依据,妄将四十八愿改为二十四愿耶?若抄录汉、吴二译,犹如说也。然今据汉、吴二译勘之,都不相应,则知夏本全出私臆也。夏氏意谓:我虽改四十八愿为二十四愿,而可摄尽四十八愿之义,愿文虽少,而意义不缺。今据魏译勘之,亦复不然。例如魏本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夏本中无如此义。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夏本则将“不住定聚”改为“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其义不同。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此愿会摄凡夫。而夏氏于此妄加:“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等文。“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乃大菩萨事,非凡夫所能,而夏本妄加此语,岂不将凡夫之修净业者,峻拒之于净土大门外乎!问:发菩提心与行六波罗密,同乎?异乎?答:不同。发菩提于前,行六度于后。发菩提虽凡夫亦可,行六度非圣人不能。如是种种难以俱论。又夏本云:“我作佛时,国无妇女”,乃至“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剎土”。据此文义,是此土女人,先已命终,于中阴中化为男子,然后出彼剎土。然寻净土经论,都无此义,则其出于夏氏本人杜撰无疑。

  魏译第十八、十九、二十愿,被国内外佛教界净土宗论为“摄生三愿”。尤其是日本净土学者有言:“此三愿详明众生三种机类,机有三,故愿亦以三应之”。又云:「此三愿文及其成就文,在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非常简洁整严,文约而义丰,词畅而理圆,明朗爽口,易持易记,非其它四译所及。」至于后人所会集之本,似不知此三愿的范畴,故会集之后,三愿混淆,愿文繁复,同时愿文与成就文不能相应。此中言“成就文”者,乃魏译本卷下开始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等文,此文与十八愿相应。盖发愿是因,而成就是果也。十八愿“至心信乐”,乃“明信佛智,信心回向”之“信乐”;十九愿“至心发愿”,乃“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发愿”;二十愿“至心回向”,乃“犹信罪福,修习善本”之“回向”。十八愿明信佛智,信心回向,故为化生,生于报土;十九、二十愿则疑惑佛智,然犹信罪福,修诸功德善本,则为胎生,生于化土。而夏本全昧此义,纯属篡改,故不可从也。

  六、法藏比丘发愿之后,魏译有五言十一偈,宋译有五言十三偈,唐译有七言十二偈,汉、吴二译无偈。夏本则为五言,其中随意节取魏、宋二译,或于此译摘三四句或一两句,或于彼译摘三四句或一两句,亦有自撰者,拼凑成十一偈,不知其用意何在?

  七、魏、唐、宋诸译皆有十二光佛名,而夏本则不遵一译,随意摘录三译,凑成十二光佛名,不知其取舍之意?

  八、世尊讲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三辈往生后,复说偈颂。魏译为五言三十偈,唐译为五言十二偈半,汉译为六言偈,宋译为七言偈,吴译无偈。夏本为五言十七偈半。夏本除随意摘取魏、唐诸译及杜撰外,将魏译“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之下十偈,全部删除。

  九、夏本经末复有七言八偈,亦如前文,随意割截唐、宋二译,间以私撰,拼凑而成。偈颂如是,长行亦莫不如此。据夏氏看法:康僧铠法师乃至汉支娄迦谶、吴支谦、唐菩提流志、宋法贤诸大德,悉皆无能,所译诸经,皆须经夏氏增删笔削,修改点缀,而后可读。岂非狂悖之甚哉!

  十、魏译三辈往生之后,即世尊说颂,并无“往生正因”之说。因为三辈文中“舍家弃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诸功德”、“闻法欢喜”等即是正因,毋须更说正因也。而夏氏于三辈文后,复列“往生正因”一章。所说修行十善、昼夜思惟、至心皈依、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是下辈生因。然亦必须发菩提心,否则即堕成胎生,经意甚明。而夏氏特于此处,颠倒错乱,随意增删。于此足见夏氏昧于教义,不达经宗,故致如此。

  以上辨析,惟举大端,不能详说。设若不信吾言,疑为诬谤,但请据魏译与夏本一一对勘,复参以汉、吴、唐、宋诸译,则其篡改经文、坏乱经法之罪,昭然若揭。

  夏事以一介凡夫,闭门塞窦,造作膺品,此亦妄人也已矣,不睬即可。而某法师乃大事推销,称此膺品为“非前人所及”,且诬“印祖如及见之,所虑或可释然”。印光法师所虑者,即“虑以启后人改经之端”也。夏氏篡改经文,坏乱经法,不但启人改经之端,而已正事改经,“印祖如及见之”,岂但“所虑”未能“释然”,当严词斥责,鸣鼓而攻之矣。

  妄人坏法,原本不足责。而某法师登高一唱,于是一盲引众盲,几致真经隐没,膺品泛滥,如洪流横决,莫可制遏。推其缘故,皆由吾教中人士,不读真经,不具慧目,以致邪正不分,是非不辨,至于斯也。观此现象,岂不令人挥贾生之泪,而作汨罗之叹也。为今之计,唯有倡导同学,精研教法,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庶可济耳。愿吾教中人士共勉之哉!

  • 上一篇:评净空对宣扬夏莲居《会集本》的辩解
  •   下一篇:《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正邪辨析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