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结夏安居的缘起、意义和功德
结夏是供僧修福的最佳时期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无力救度堕落饿鬼道的母亲。后依佛教诲供养安居僧众才让母亲离苦得乐。所以,诚祈三宝弟子及各界善士,借此殊胜机缘,广植无量福田,随喜护夏供僧,长养自他慧命。
浏览(3103)评论(2)
时间(2016-06-28 19:03:34)
梵呗略考
梵呗对于中国的出家人而言,虽然不是一门被刻意强调的出家知能,然而却几乎是所有中国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
浏览(1581)评论(0)
时间(2013-06-20 18:50:35)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提出了具有终极救度色彩的本愿即心念佛思想。希望藉此能使念佛法门的修持,更臻三根普被的境地,更具深厚的理论内涵。
浏览(83)评论(0)
时间(2012-07-19 10:16:51)
佛法与传统文化
佛教徒依世尊的大悲智能为根本所依,以确立其人生的根本价值与处世原则,而非依「人间我执为基础的知见」或「纯粹以人或特殊文化为立场」的道德观而立身处世,这是「皈依三宝」的基本意义所在,更是正信佛教徒时时不可或忘的。
浏览(2279)评论(0)
时间(2013-08-17 08:33:55)
浴佛的意义、仪轨和功德
僧众引领佛教信徒,用香汤沐浴太子像,作为佛陀圣诞的纪念和福慧双修的启迪。
浏览(278)评论(0)
时间(2020-05-05 11:05:33)
金山活佛神异录
记述“金山活佛神异事迹”的书有二本,一本是乐观法师写的《金山活佛神异录》,另一本是煮云法师写的《金山活佛》。
我最先看的是《金山活佛》,感觉是本普通的小说或传记。后来看了《金山活佛神异录》,受益良多。
该书不蔓不枝,确如
浏览(5448)评论(4)
时间(2011-10-02 07:36:06)
佛陀十大弟子传
舍利弗智慧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
浏览(74)评论(0)
时间(2014-05-22 08:20:59)
欲海回狂
余与周君纳凉于荷亭之畔。握手论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祸淫之理,周君喟然长吁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贤智犹或不免,况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窃思劝人于一时,不如劝人于千古。爰以编辑是书为请。
浏览(4365)评论(0)
时间(2010-04-16 15:41:08)
印祖论家庭教育
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浏览(4327)评论(1)
时间(2010-04-19 14:16:16)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绍佛教一些知识外,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佛教决非迷信的宗教,有人问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么,我只告诉他‘我是从事实验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给我一些东西,我是决不会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体认,就如人饮水
浏览(5451)评论(0)
时间(2010-04-24 07:58:39)
龙舒净土文
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
浏览(4882)评论(1)
时间(2010-05-10 18:50:13)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种,合而言之是一体也。
浏览(10890)评论(0)
时间(2010-05-14 08:53:50)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
文钞之文,多为书札体,向无注释,读似不觉甚难。读记一出,乃见句句皆有所本,语易虽人人可行,语难则义深不测,原不以文钞为难者,是犹不读注疏,反以读经为易,岂真易哉。使读文钞读记,如其不易,诚敬以求,福慧日进,则能圆解文钞,
浏览(4933)评论(0)
时间(2010-05-19 08:40:17)
印光大师永思集
一代大师,印光尊者,入灭灵岩,人天雨泪!尊者将示寂,诫门人曰:‘死后为我作传赞诔联颂扬者,即是敛大粪向我头上堆’。而各方缁素,情有不能已于言者,纷以云门干屎橛,着尊者首。下走承无我长者嘱,后从而敛之,担粪之讥,其恶能免?
浏览(13215)评论(1)
时间(2010-05-19 19:44:59)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为明末高僧莲池大师所作,内中收录了大师随感所笔之短文四百余篇,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乃至对佛儒间的诤论也有一番精辟论述。而其中谈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师的风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范。
浏览(1539)评论(0)
时间(2010-06-04 08:07:04)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释疑集
有许多人错解了这句话,以为人可以成佛,而属于无情物的树木也可以成佛。其实,树木是我们的依报,如何成佛呢?
浏览(1064)评论(0)
时间(2013-07-07 10:32:20)
烦恼与苦的微细相貌
烦恼很微细,并且展现的相貌非常之多样化,不是只有佛教所说八个苦的事情(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才叫苦或者烦恼,也不只是让你感觉不愉快的才叫烦恼。
浏览(520)评论(0)
时间(2013-07-29 09:13:13)
循序的依法不依人
初学佛,对佛法尚不了解之时,应先阅读一些正规而传统的佛学书籍(以民国初年所出版的佛学入门书籍为佳),或可聆听时下具正知见的弘法法师们所演说的佛法道理。在对佛法有一番基础的了解与认识之后,再进一步亲近道场,选择自己相应的法
浏览(409)评论(0)
时间(2013-07-30 15:59:11)
菩萨道的布施修行义
布施、供养,只能说是行菩萨道的「开始」而已,它当然很重要,是菩萨行的「六度」之首,目的在让我们学习舍悭贪、助他人,从而渐渐让我们舍我执。但仍要配合「智能的思维」与「个人行为思想的改进」。
浏览(513)评论(0)
时间(2013-08-01 13:06:53)
立在皈依三宝的原点上修行佛法
所以不只是刚进入佛门的人要听懂、随时忆念皈依的道理,其实一切修行的老参,也应该要深刻了解与忆念皈依三宝的深意,随时检查自己有没有立在这个皈依的原点上修行佛法。
浏览(556)评论(0)
时间(2013-08-02 13:48:09)
佛法如何看待器官移植
以西医的立场看:所谓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即是「死亡」。但在佛法的角度看,必须还要身体「冷透、冰冷」(表神识已完全离开)才是真正的死亡,因此,「还有体温」在佛法来看,并未真正「完成死亡的过程」。换言之,他有可能「还活
浏览(38)评论(0)
时间(2013-08-04 10:09:36)
同体大悲
悲情,是一种不隐含着贪念的关怀,是一种视人如己的贴切,它不会要求任何回报,也不会转化成个人的私情,同时它也不会从付出的过程中换取自身的喜悦,它只是一直「如实不动」地付出。
浏览(390)评论(0)
时间(2013-08-10 11:57:35)
在家菩萨戒会上堂法语
在家尘劳滚滚流,犹如狂马奔不休,但依毗尼净三业,莫舍真如向外求。
无上菩提戒为基,归敬三宝离恶习,虽处红尘常信愿,念念弥陀心不离。
欲浪滔滔戒作筏,身口摄持法无他,人身不失凭五戒,佛果利他方可达。
恭敬供养福德积,愿向圣
浏览(841)评论(0)
时间(2013-08-10 13:16:00)
白衣得自僧伽的功德教化
佛陀要出家人以少欲清净的形象,来感动刚强难化的有情;要出家人以持戒,刻苦的自行,来感化贪吝自私的众生;要出家人以定慧、解脱的道德,来感应无明不安的世界。
浏览(576)评论(0)
时间(2013-08-12 14:48:18)
提倡素食之论点
大乘佛教推崇素食的慈悲精神,但从来就不是把素食无限上纲成为一种宗教唯一的「神圣」行为,充其量只是赞美、鼓励并随喜这个「不令众生生出恐惧」的优良饮食习惯而已。
浏览(484)评论(0)
时间(2013-08-13 14:04:54)
解行并进
佛法虽然强调“解行并进”,要求实践必须与理论配合,然欲得佛法之真实受用,则“实修”终为最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的理论研究,最终若不能导向实践之路,则理论不过是凡夫的妄想戏论而己。
浏览(511)评论(0)
时间(2013-08-26 08:08:19)
法语
佛门中的教育工作者,若能具备诚意,且责任清楚地投入工作,其福德资粮的累积,将是迅速而完整的。何以故?因为要教育他人,必先教育自己;要感化他人,必先感化自己;要端正他人,必先端正自己。
浏览(382)评论(0)
时间(2013-09-01 15:04:42)
何谓苦
只要内心里头跟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产生对立感、防卫的心里、防卫性的成见、不愉快的成见,乃至于觉得某个人不好沟通的成见,等等与人或事产生的对立感,就是烦恼或者苦的产生。
浏览(451)评论(0)
时间(2013-09-13 08:33:26)
知见与心性的调练与平衡
<知见之提升>一、教法的闻熏(累积、转化)二、正见的思惟(融通、内化)三、佛法的实修(提升、摄化)
<心性之调练>一、性格:调柔而不刚强二、人际:谦和而不贡高三、信心:坚固而不动摇四、道心:精进而不退却五、力行:刻苦而不
浏览(462)评论(0)
时间(2013-10-02 10:40:37)
佛法
佛出现在人间,但不受人间的生命形态所限,佛度化法界一切众生的过程,不是人类经验可以解释的,也不能用哲学的观念或用人的想象来想佛的境界,虽然都是由人间的佛法推展出去的,但不是都与「人间的经验或价值」相同的!
浏览(434)评论(0)
时间(2013-10-06 09:50:28)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浏览(1461)评论(0)
时间(2013-11-19 11:22:36)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在四摄法的「同事」的原则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的对方首先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对方的宗教信仰,结婚之后再来潜移默化,转变对方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来同于己。
浏览(697)评论(0)
时间(2013-12-16 15:54:49)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浏览(757)评论(0)
时间(2013-12-18 10:57:34)
法藏法师解读“敦伦尽份”
所谓的「敦伦」,并非中国儒家、华人文化中,将父母比作天地,崇高而不容置疑。此处的「敦伦尽份」乃沿用印光大师所说,依照佛陀的解脱正见,以究竟解脱作为起点,强调无我、慈悲、缘起。
浏览(570)评论(0)
时间(2014-02-25 10:09:55)
佛菩萨以什么形体出现度众生?
《普门品》云: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并无一定,但那是在行者不会产生执着且不着痕迹的情况下,很自然的示现。但无论以何身而度,总不离戒、定、慧与离欲、清净的内涵。
浏览(599)评论(0)
时间(2014-03-31 07:06:23)
「泛修行论」的迷思
如果说某大德有修行,所以他所说的一切,一定都是对的、都是究竟的,这正是〝泛修行论〞的迷思,同时也是个人崇拜的开始。毕竟〝正遍知〞是唯有佛陀才具足的,乃至等觉菩萨都尚有所不足。
浏览(610)评论(0)
时间(2014-05-21 09:20:08)
“一切唯心造”之根本意涵
在传统大乘教理中,心,物二元并非是对立的,当我们说「一切唯心造」时,我们并非否定人类的〝物质性〞努力,并不是说人类只要坐在那里用〝想〞的,就能把计算机给无中生有地〝造〞出来。
浏览(846)评论(0)
时间(2014-06-11 10:02:51)
净土教的「终极关怀」
我们因为无始以来已与阿弥陀佛有缘,所以我们才听得到他的名号,了解并信仰他的大愿,所以能受到他的大愿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国修持更深的佛法。这正是净土教的「终极关怀」之所在。
浏览(427)评论(0)
时间(2014-08-05 07:31:29)
关于社会经济的正义
关于资方,要如此想:这个社会上有能力的资方,应该多分一份利润给劳工阶级,自己少赚一点,并不影响生活品质,而是在贡献社会与替子孙积阴德!关于劳方,要如此用心:公司与企业的良性成长,就是我的责任与荣耀……
浏览(337)评论(0)
时间(2014-12-23 06:23:43)
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宗教”一词,包含着人与神灵的交往或对神灵崇拜的意思。谈到宗教,难免使人想神。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不与神发生关系,假如说,宗教必然要建立对神的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不能称为宗教。因此,本文将围绕神
浏览(2787)评论(0)
时间(2010-04-24 13:17:08)
法苑谈丛
本书祥述寺院殿堂、佛像、佛画、罗汉、大藏经、佛教制度、佛教仪式、佛教胜迹、佛教文化艺术、汉族僧服等的历史渊源、变革、价值、意义。
浏览(5724)评论(0)
时间(2010-04-26 08:21:38)
可许则许
我信佛已多年了,常供养三宝,亦常参加各处法会,而且常劝人行善;怎么我老是身体不好?家境也未好转,儿女求学,求事都是不发达?这真是难免令我退道心!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感应呢?《可许则许》小册子,足以解答上述所问。
浏览(1950)评论(0)
时间(2010-04-26 12:13:11)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浏览(3910)评论(0)
时间(2010-04-28 12:56:54)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大家都是佛教的青年,一个佛教青年就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大家对未来的成功立业都很关心,因此,我想和各位谈一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浏览(592)评论(0)
时间(2010-04-29 18:57:37)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之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在生活当中,遭受到折磨辛劳,往往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知认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
浏览(4304)评论(1)
时间(2010-05-03 19:03:54)
心念与命运
该书,收录古今真人实事,编辑而成,所引事迹浩瀚,所涉类型繁多,程度深而范围广,总以论证由于思想(心念)的好坏,促使言行的善恶,导致命运的祸福。全书共分四章,或对每章、或对某事,给予画龙点睛般的简评,因以故事体裁为主体,又
浏览(22845)评论(0)
时间(2010-05-04 08:22:12)
初机净业指南
会稽道尹涵之黄公,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因编作白话,缕析条陈,以示要义,名曰《初机净业指南》。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
浏览(3500)评论(2)
时间(2010-05-11 12:54:32)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附神异篇)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是于民国七十五年五月初版,是在广公圆寂后不久,搜集报章杂志所发表有关广公的文章,仓卒成书,当时共印五仟册,出书后发现错误太多,于再版时,已予改正。
浏览(12577)评论(1)
时间(2010-05-16 08:15:49)
如何分辨真假佛教
“外道”俗化佛教,混淆世人对纯正佛法的认知。就长远的立场上看,这样的做法终究有损佛法的长久住世(这正是所谓的“末法”),一个正信而不贪图近利(不究竟,增长贪心及投机心理)的佛弟子,最好亦选择远离。
浏览(1361)评论(0)
时间(2014-02-10 11:23:32)
平心荐亡
由于他存着一念平等的心,亡魂居然得到济度。唉!一念平等之心便有这么大的威力,何况心如虚空的人呢?凡出家学佛的人当努力自勉啊!
浏览(2049)评论(0)
时间(2010-06-01 18:20:51)
佛弟子应依翻译之原版经文研究教理
佛弟子应依翻译之原版经文研究教理,而台宗弟子更应依天台大师所依用,罗什大师之译文为研修之本,不宜如今师所为,任意就罗什大师版本而作经文之增减或调动。
浏览(670)评论(0)
时间(2016-07-05 08:30:36)
二十一世纪汉传佛教新切机
宗派佛教的时代意义,需先遵古而后切应!
浏览(1094)评论(0)
时间(2013-06-24 10:31:14)
净土深义
本讲座以僧伽为对象,以彰显净土教法之体、用为目的,有别于以一般信徒之启发信心为主的通俗讲演。讲中尝试用经证的方式,来深化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从而体会其不离圆满大乘,而又超胜通途大乘的深义所在。同时亦借由往生三愿之比较分析,
浏览(99)评论(0)
时间(2012-07-19 10:44:11)
不说四众过的真义
说在家、出家众破戒之事和批判邪师邪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维护邪师的人往往分不清,甚至将批判邪见的讨论等同于打骂出家人,妄用‘在家人不要说出家人过失’或以“说四众过戒”的护身符,保护邪见。
浏览(83)评论(0)
时间(2014-03-25 08:27:43)
结夏安居的缘起、意义和功德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圆满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并举行“自恣”。三月之中,僧众互助,精进修持,道业增上,甚至证得圣果。佛在“解夏”日,看到出家弟子道业成就、智能显发,非常欢喜、安慰!因此,解夏这天叫“佛欢喜日”,农历七月叫
浏览(489)评论(0)
时间(2020-05-07 15:16:34)
佛法与世间道德的异同
佛法的根本,是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上,更要求「自净其意」!这正是要破除以人类为中心的我执,以无我、觉性的显发、一切众生皆得解脱为其目的。
浏览(1173)评论(0)
时间(2013-07-28 08:47:39)
释迦牟尼佛传
我是一个弘法工作者,我写这本书时,并不是把佛陀当作一个普通历史人物来描写;在我心目中,他是我所信仰的教主,是娑婆世界众生最值得皈依的导师。因此,在撰写时我的心态是虔敬的、严肃的,我不唯自己亲切地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与无比
浏览(73)评论(0)
时间(2014-05-22 08:22:38)
天下太平之根本
至其有关世道人心,为治平之本,法戒若何,临文自见,此不赘言。所愿人人禀家庭善教,国国无兵革纷扰,风雨调顺,品类安乐,礼让兴行,世界大同。是则老人为文之至意,亦余摘录者之所祷祝也。
浏览(3029)评论(0)
时间(2010-04-19 08:27:03)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
浏览(4084)评论(0)
时间(2010-04-19 14:26:57)
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乃澫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
浏览(16033)评论(1)
时间(2010-05-10 08:30:54)
西归直指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
浏览(1441)评论(0)
时间(2010-05-10 18:57:43)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因此,我们佛教徒,必须以性命来护持楞严经,以血汗来护持楞严经,以行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永住于世,发扬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尘
浏览(13016)评论(1)
时间(2010-05-14 09:01:42)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
今不揣浅陋汇编净土法门一些基本问题,回答全部摘自文钞所载印光大师之开示,详细开示请阅文钞原文。唯愿阅者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浏览(14598)评论(0)
时间(2010-05-19 12:08:37)
解惑叮咛语
这是灵岩丛书中首创以问答方式呈现的开示,一百二十个绝问妙答,解除你一生的疑惑,阅后如饮甘露妙药,即得佛法清凉自在。
浏览(5473)评论(0)
时间(2010-06-03 08:16:14)
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煮云法师面临种种被动的实情,写了本《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酷似先德,调伏外道、应辩邪众的典范!
基督教的吴先生写了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作为回应……随后圣严法师也回应了一本《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煮云法师为何不回
浏览(3513)评论(1)
时间(2011-10-03 16:51:18)
从天台圆教之建立试论圆教止观的实践
本文以止观实践的需要为出发,首先就天台判教,来理解天台圆教的地位及其教、观内涵,再依《法华》一佛乘以及《涅槃》追说追泯之立场,阐明天台圆教在佛法上的重要性与所处之地位,以揭示出天台教法的圆融性与包容性,从而建立出一种能平
浏览(838)评论(0)
时间(2013-07-08 08:39:51)
居士护持三宝的真义
所谓护持三宝,简而言之,就是「协助三宝常住在世间,广弘于世间」的意思。如何才能如法、如律地达到这个目的呢?概括地说,也就是其护持,一切皆应以「法」为中心;以「僧」为所依;以「佛」(觉悟)为内涵。
浏览(930)评论(0)
时间(2013-07-29 09:57:02)
业障风再大,也吹不断柔软的忏悔草
业障要打击你了,那就赶快去拜忏求忏悔:责备自己,知道自己错,痛哭流涕、真诚的忏悔。因为你很柔软、弯得了腰、愿意低头、愿意认错,业障就不能再打击你,因为铁拳不打笑脸人嘛!再大的业障风,也吹不断你这个柔软的草,记住:勇于认错
浏览(770)评论(0)
时间(2013-07-30 16:55:04)
超越自己的经验理性
一般我们讲「经验理性」,意思就是说:下雨了,就要收衣服。这就是一种由人类的经验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它虽符合人类的「经验」,但却不即等于「真理」!
浏览(417)评论(0)
时间(2013-08-01 14:29:02)
佛法如何看待器官移植
以西医的立场看:所谓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即是「死亡」。但在佛法的角度看,必须还要身体「冷透、冰冷」(表神识已完全离开)才是真正的死亡,因此,「还有体温」在佛法来看,并未真正「完成死亡的过程」。换言之,他有可能「还活
浏览(1732)评论(0)
时间(2013-08-02 14:43:53)
净土行者如何修持「礼敬门」
「礼敬门」中所说的礼佛,有礼敬、供养、忏悔等诸义,尤其要忏悔自己累世以来的贡高、愚痴和自以为是,不知(或知而不努力)求往生极乐。在礼佛时,要一心称念(或忆念)“南无阿弥陀佛……”。
浏览(527)评论(0)
时间(2013-08-05 10:34:36)
断恶
随时向自己的习气、自己内心的黑暗面、长久以来不敢触碰的伤痕挑战与面对,才会使得一切事修,显得更加地有修道的意义,这正是断恶的开始。
浏览(464)评论(0)
时间(2013-08-10 12:10:47)
何谓「了生」?何谓「脱死」?
今生在生活中所对面的一切,如学生考试、老师教书,丈夫赚钱、太太持家,老板经营事业、员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能来面对与完成,这叫做「了生」。了解死亡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面对死亡;不但自己面对死亡时能洒脱自
浏览(415)评论(0)
时间(2013-08-10 13:33:21)
说谎
妄语,俗话叫「说谎」,啊,那是不好的!恐怕每个人都知道,但差不多很少人能做到不妄语。为了私利、欲望等等,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我执、自尊或种种其它逃避自我受伤害的理由,我们都可能撒谎。甚至为了避免误会,破坏和合或造成不
浏览(484)评论(0)
时间(2013-08-12 14:54:00)
天台念佛观
天台是修「一心三观」念佛,了知法界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没有可执着,也没有一个真实。虽然没有真实,但是你相信阿弥陀佛的正愿,那么阿弥陀佛的正愿就是唯一的真实。因为唯心所造、唯心所念,心即是法界,一念法界心中,若真信阿弥陀
浏览(534)评论(0)
时间(2013-08-16 11:58:25)
如何真正自利利他
如果真能真实地利益众生、住持佛法,即使是燃烧到最后一滴血我都愿意!然而佛法中自他的饶益成就,必须以真实的解脱功德为基础。深夜反思,岂只是惭愧汗颜,根本是惊恐汗下!当自勉励,惭愧忏悔!
浏览(565)评论(0)
时间(2013-08-28 09:36:31)
感恩
道人的感恩,是一种自知无能的谦卑,及「思有以报」的决心。明白他人有恩于己,所以时时的护念道业、精勤修道,以为回馈。感恩的道理虽深奥难懂,但非常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和契入。
浏览(444)评论(0)
时间(2013-09-05 11:07:06)
修福报
仔细检点起来,围绕着「修福报」的情况实在不少!从大乘的立场说,将修福报当做一种「法门」,而努力从事,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修福也只是傻傻地修福,而不能从中提起慧观,甚至修福的努力,远远地超过修慧多多,那就值得小心商榷了。
浏览(544)评论(0)
时间(2013-09-21 07:51:30)
随缘等于包容吗
包容,是认定对方有「对、错」,然而仍愿意「接受」对方。包容的对象主要指「人」。随缘,是于事情的发展或结果,看清其因、缘、果相。虽仍有其「是、非,对、错」的判别,甚至也因此进行相应的努力,但并不因此对事、对人,产生执着或烦
浏览(514)评论(0)
时间(2013-10-02 10:47:21)
居弟子位、执弟子礼、具弟子相
一个学修皆未有成就的人,他到底该保持多少的谦卑与恭敬──对法?对人?那一付自以为是的贡高,除了增长无明之外,如何还能看到「法」的所在?
浏览(652)评论(0)
时间(2013-10-06 09:58:49)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徒对圣像的崇拜,目的是藉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
浏览(753)评论(0)
时间(2013-12-14 13:00:09)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化婚礼,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私通,私通在佛教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浏览(841)评论(0)
时间(2013-12-16 16:08:41)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佛教认为,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在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浏览(1121)评论(0)
时间(2013-12-18 11:17:57)
诵经的十二个步骤
诵经十二步骤都要懂,就能诵到开悟。我建议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
浏览(1754)评论(0)
时间(2014-02-26 09:04:09)
菩提心
透过菩提心的切实修习,不但可以迅速地净除业障 ( 纯粹利他发心之故) ,而且经由菩提心的念念熏种,则行者的一切所做所修,皆能时时任运地滋长成佛之功德、庄严成佛之国土。
浏览(551)评论(0)
时间(2014-04-09 08:56:20)
无声息的歌唱
这本小册子,是我两年来从忙乱的日子中写成的,曾连载于《觉生月刊》(第十期起至二十七期止)及《菩提树杂志》(第三期起至第七期止),是我把佛教中日常所见到的法物及非法物用散文的体裁及各物自语的口气写成的文章。
浏览(2564)评论(0)
时间(2014-05-24 11:30:59)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一般人所称的《观音经》,就是指〈普门品〉。〈普门品〉是简称,完整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浏览(1146)评论(1)
时间(2014-06-15 09:25:28)
愿力不可思议
业力增长广大,流转三世、不可败坏,可是独独怕愿力。那个「业」就像大海,「愿」就像船,海虽然很大,可以把你侵蚀掉。可是愿力之船会浮在你茫茫的业海当中,带你走向清净的、圆满的、智能的、解脱的彼岸。
浏览(800)评论(0)
时间(2014-09-12 08:44:35)
佛弟子要不要庆祝圣诞节
但本于佛教徒对佛法正见应有的维护态度,与佛法不应该被过度世俗化的认知,我们不应该毫不自知而人云亦云地,运用这些商业语汇(流行文化),而混淆了佛教徒应有的本位!
浏览(1358)评论(0)
时间(2014-12-26 08:50:15)
世界知识分子看佛教(第一辑)
为编辑此书,本人选取了人们所公认的著名哲学家、学者、历史学家、科学家、作家、宗教名人、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家这些当代智者们的陈述。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非佛教徒以及自由思想家。在他们看来,佛教是最实际和最理性的宗教, 它与科学知识心
浏览(3125)评论(0)
时间(2010-04-24 19:14:48)
学佛知津
这是一本新书,是从“佛教是什么”、“佛教实用法”、“璎珞”的三本旧书中选辑而成。也就意味着这是那三本书的精华。
浏览(8938)评论(0)
时间(2010-04-26 08:58:19)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长阿含》的《大楼炭经》第一品、《起世经》第一品、《起世因本经》第一品,都讲到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四个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称为南瞻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
浏览(496)评论(0)
时间(2013-11-16 09:45:58)
因果明镜论
在因果的深广方面惟有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本师释迦牟尼佛,慧眼圆明、契法底源,现量照见了无边法界最极深细的因果实相。在佛的境界中,无量时空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清晰了然。
浏览(7373)评论(0)
时间(2010-04-29 09:02:13)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佛教的戒律,是相当人性化、且富于人情味的,因其重视实用性,故也富有伸缩性。佛教虽有种种戒律,并未规定所有的人都受同样多的戒律,那是依照各人发心的程度,来自由决定的。
浏览(3477)评论(0)
时间(2010-04-30 12:36:03)
保富法
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憾人心的好书,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讲:‘富不过三代’;现
浏览(5540)评论(1)
时间(2010-05-04 07:56:41)
夜游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学生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
浏览(576)评论(0)
时间(2010-05-08 08:25:58)
念佛论
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
浏览(4443)评论(0)
时间(2010-05-11 13:00:49)
如何做佛事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他们做一点补偿、救济性
浏览(6659)评论(0)
时间(2010-05-16 08:59:12)
为什么要做佛事
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因缘,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这本小册子将介绍佛事的定义、用处、死亡的问题、亡灵的性质、以及诵经、礼忏、放焰口等的意义。
浏览(13622)评论(2)
时间(2010-05-24 17:23:07)
修学佛法
学佛靠的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愿想,更不是靠着知识、闻解就能有所成的。在发心之余,起而行之,转换轮回的习性为修道的习性,化苦逼为力量!建议每日安排固定的功课,在恒不在多,定会真实感受到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也能更妥切地与修道之
浏览(692)评论(0)
时间(2014-03-26 08:10:49)
法藏法师简介
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北投,俗姓陈,祖籍关西客家人,因家贫及生父以白色恐怖而入狱等因缘,故出生四十日即受领养,养父姓梁,安徽合肥人,养母为台湾人。
浏览(2134)评论(1)
时间(2013-06-19 01:11:47)
菩提心修要讲纲
“菩提心”乃大乘 ( 含密乘 ) 佛法最主要的关键所在,大小乘的分野虽可从多方面 ( 空性见、慈悲、福德、善巧 …… 等等 ) 来加以区别,然而其间最大也最根本的差异,正是以菩提心的有无来加以评判。
浏览(3809)评论(0)
时间(2013-06-25 16:53:34)
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这次圆光佛研所举办大专智能营,邀请学人来向大家说明有关净土教法的生死观,希望能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给诸位得到利益。
浏览(86)评论(0)
时间(2012-07-19 10:45:35)
戒律与修行的关系

浏览(747)评论(0)
时间(2018-05-19 17:52:58)
论芫荽(香菜)不属于五辛
中国汉传佛教长期以来,对五辛之所属食物为何,基本上皆有一定的共识, 同时也行之千年以上,在实行上与实修上皆无疑义。本文分别就古来佛法典籍、医学著述,以及今人对于五辛及芫荽的物性、药理等之研究所得,分别阐明芫荽绝非五辛之事实
浏览(651)评论(2)
时间(2020-05-09 06:10:02)
知识不等于智能,学位不等于学会
觉悟固然有「知识及思辨」的成分,但知识与思辨,未必能帮助觉悟,有时过度自负于自己的所知、所思,反而是一种「所知障」!自己所知的东西,是人类的经验所建立的理性,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也不一定代表生命的本质。
浏览(1062)评论(0)
时间(2013-09-05 10:36:29)
佛法
佛法是佛陀所亲证的真理,需要我们自己用信心、耐心、决心与实践,去一步步的领解与自得受用。
浏览(550)评论(0)
时间(2014-03-23 09:14:37)
求子之道
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
浏览(6751)评论(0)
时间(2010-04-19 08:30:43)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佛法的不易为科学家所信仰,乃正与柏氏的玄学相等;其最要关键,即在超感觉的意识,尚未能积极证明。佛法的宣传,随顺众生根器,本无定法;欲为科学家说法,应用科学方法作积极的证明。
浏览(2868)评论(0)
时间(2010-04-22 19:29:16)
西方确指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
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
浏览(3674)评论(0)
时间(2010-05-10 13:16:28)
净土辑要
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稍加芟正、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觉明妙行菩萨以及善导永明优昙天如莲池憨山。益截流省庵彻悟诸大师及最近彭二林诸居士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
浏览(5116)评论(1)
时间(2010-05-10 19:18:04)
正法的代表
有人读诵《楞严经》,要我尽形寿供养这样的修道人,我也愿意的。因为‘正法兴,楞严兴;正法灭,是楞严灭。’由这个各位应该知道,这个《楞严经》在佛教里是多么重要的。
浏览(12122)评论(0)
时间(2010-05-15 14:08:00)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阅者,深知净土法门为
浏览(15100)评论(1)
时间(2010-05-19 12:40:27)
佛学问答类编
该书是当代有修证的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著作。综公平生为学,儒经内典,博洽淹贯,诗文、法学,与夫医术,亦莫不精醇高异。亘数十年,曷儒弘佛,夙夜不遑;济世度人,颠沛无间。其去预知,其来有自。懿欤敻哉,斯非大士示现娑婆而
浏览(8311)评论(0)
时间(2010-06-03 08:21:36)
圣严法师谈基督
我为写作本书,特别精读了五十多种有关的中西著作。我的态度,是以西方学者的见解介绍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教正统的素材说明基督教内容的真貌;同时也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若干重要问题,做了客观和理性的疏导。我不想宣传基督教,
浏览(6345)评论(0)
时间(2011-10-03 17:03:43)
什么是菩提心?云何发菩提心?菩提心
就世俗谛说,「菩提心」就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因心与愿心,他以〝大悲心〞为根本,以智能为支柱,出之以自利利他的方便。
浏览(635)评论(0)
时间(2013-07-21 15:32:29)
发心出家应如何选择依止之善知识与道
对一位有心想出家修行的行者而言,选择契机而如法的出家道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遵循世尊的嘱咐:男众当前往纯一男众的道场亲近,同理,女众则应该前往纯一女众的道场亲近,现在有一些女众特别「喜欢」找男众师父剃度,甚至还住在有男众
浏览(735)评论(0)
时间(2013-07-30 10:37:45)
努力「决心」去做,成败「随缘」以对
佛法所说的「正确决心」,是指:面对理想或期望时,固然要运用正当的方法努力去做;纵使遇到困难,也不随意放弃、退缩之外。当实在是已经尽力了,而仍然不成功时,我们还要有决心「当下放下」渴望称心如意的想法。
浏览(492)评论(0)
时间(2013-07-31 09:13:57)
念佛三昧
念佛念到很专精、入定的状态,在定中体解佛的慈悲、大愿,领受佛的接引本愿而毫无怀疑,能体证这个就叫念佛三昧。
浏览(629)评论(0)
时间(2013-08-02 12:13:31)
我慢贡高,法变毒药
修道之人,若起了「贡高」之心,从那时起他就结束了修行的生命!因为贡高人犹如覆钵,法水不能入「心」,即使听了再多的〝佛学知识〞,也只是增加〝世智辩聪〞,来巩固贡高、我执而已!这是不能会入修道法流,在心性上调柔、解脱的。
浏览(496)评论(0)
时间(2013-08-03 10:41:47)
怎样成就一位具格的弘法者
一个真正对众生有实际帮助的讲经弘法者,是从福慧双修的实践中来的,在养成教育的阶段中,他应该要自觉的在佐事僧、义解僧、禅修僧等三类僧伽当中,能兼一至二类乃至全兼而修,决不是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只在文字、概念堆中打转。
浏览(490)评论(0)
时间(2013-08-05 10:41:27)
这辈子,做过什么事?
学佛之人,深知因果昭昭,疏而不漏,因缘际会,果报自受。既无侥幸,受必有因!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何敢自言「一辈子不敢做坏事,为何受苦受难会加诸于我」?
浏览(475)评论(0)
时间(2013-08-10 12:32:52)
何谓心外求法?
求神通、炫感应、迷名师、好名利、崇拜权威、比寺庙大小、乃至不真心追求佛法真理,或只在名相上打转、在网络上与别人逞口舌而不真正力行(皈依、受戒、拜佛、诵经等行),通通名为「心外求法」!
浏览(489)评论(0)
时间(2013-08-12 13:46:56)
佛七大回向西方文
今天是台湾楠西万佛寺弥陀佛七的圆满日,同时也是阿弥陀佛圣诞日,自古这段「佛七大回向西方文」的观文就大有感应,常有古德在至诚恳切的唱颂中,亲见西方三圣,或极乐胜境。
浏览(2098)评论(0)
时间(2013-08-13 13:31:49)
心物一元
当人不修行时,就会过度的追随求物质与欲望的满足而迷失自我,得“物”而失“心”。但是只谈“唯心”,又让人感觉过于高调,明明就快要饿死了,还谈什幺修行。在“天台宗”里,不否定“物”,也不会只谈“心”,而是主张“心物一元”。
浏览(585)评论(0)
时间(2013-08-17 08:55:54)
佛法中的感动
佛法中的「感动」,并不同于一般世俗的激动、激情,乃至滥情或做作。它是一种铭心的体会,一种设身处地的谅解。是一股对佛法、对修道,义无反顾的决绝。
浏览(707)评论(1)
时间(2013-08-28 10:32:05)
红尘修菩萨行
佛教徒应凡事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设想,不应该硬将自己的意见或价值加诸他人。若实在无法苟同,则保持距离即可,亦勿对立。此外,平时待人应和蔼亲切、不自私、不贪求、不逢迎,亦不孤芳自赏。
浏览(454)评论(0)
时间(2013-09-08 08:36:45)
信愿念佛
神通力虽不敌业力,可是业力不敌愿力,往生极乐的念佛是靠愿力,所以愿力强过业力,你怎么会怕?怕是怕业力现前你愿力不见了、不发愿了、起烦恼心了、完全忘失了,或者鬼神来现前了把你带到三途去了。
浏览(759)评论(0)
时间(2014-07-13 07:03:57)
人生如同破水库
水库的水,少了,可以节用、补回。生命之水,少了,就少了!天天在少,而且永远补不回! 临终后悔!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与危机!因为,一切都没机会了!
浏览(487)评论(0)
时间(2013-10-02 10:49:20)
广结善缘怎么讲
‘缘’是关系的意思。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广结善缘。
浏览(729)评论(0)
时间(2013-10-17 11:55:47)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对孝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中多得不胜枚举,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而是极端崇孝的。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
浏览(832)评论(0)
时间(2013-12-15 12:23:24)
关于“佛化婚礼”答网友问
8月5日,关于“佛化婚礼”答网友问的新一期《问道》,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上线。这是今年3月28日录制的,地点在西单“木鱼の缘”素餐厅。嘉宾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文明教授。
浏览(936)评论(1)
时间(2013-12-16 16:22:40)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初信佛教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佛教主张学佛有余,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否则,自顾不暇,那有闲工夫去研读异教的书籍呢?
浏览(1220)评论(0)
时间(2013-12-21 13:12:45)
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能洒脱而不留恋,靠的不是金钱、权势、地位,而是智能。不是要等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而是在面对死亡时,事先对生命所付出的努力。一个穷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可以在这里找回自己的生命尊严。
浏览(612)评论(0)
时间(2014-03-12 07:01:07)
不恶口、不谤法
如来音声特质,是佛于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三十二相之一)。令闻者随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谛解,断惑消疑,常爱乐欲闻。
浏览(561)评论(0)
时间(2014-05-04 07:52:41)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浏览(1650)评论(0)
时间(2014-05-28 16:12:33)
面对重症病人,若给予施行安乐死是否
无论任何理由(乃至是善意的),以任何方法(自作或教他)去断他人或自己性命(堕胎亦属之),都名为犯“大杀戒”,因此佛教基本上是不主张、而且极力反对所谓“安乐死”的。

浏览(780)评论(1)
时间(2014-06-20 10:43:20)
遇境修心
今生所遇的一些障碍,都是过去世你所逃避没有学会的,今天你要再面对学习,再自己突破。所以一切的苦难烦恼,都是你的老师,难忍之事悉皆甘受,甘之如饴,不见苦相。我们修道人,为了修心,这些苦都是应该的。
浏览(585)评论(0)
时间(2014-10-23 08:12:23)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应与言行的感化,使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浏览(2254)评论(0)
时间(2010-04-15 18:38:26)
中外名人谈佛教 (第一辑)
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浏览(4942)评论(0)
时间(2010-04-24 19:21:30)
佛教入门
根据近世佛教学界,所得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中学生即可看得懂的通俗笔法,写出十万字左右的一册书来,以提出问题和解答疑问的方式,将自印度开始的佛教教主、教理、教史、教仪等,作扼要和明确的介绍。
浏览(12729)评论(0)
时间(2010-04-26 09:15:09)
学佛群疑
本书的内容,既是知识学问的,更是生活和实用的。依据基本经论的观点,运用浅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实际问题。
浏览(6680)评论(0)
时间(2010-04-26 18:00:16)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
浏览(567)评论(0)
时间(2013-09-08 17:56:15)
戒律学纲要
为了实际的要求,本书的内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实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录有受戒仪轨,并且尽量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应于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于介绍各戒的性质、意义、渊源、作用以及
浏览(5819)评论(0)
时间(2010-04-30 12:42:29)
五福临门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浏览(8050)评论(2)
时间(2010-05-04 08:02:15)
歧路指归
深经奥论,普通人不能了解,若无浅近通俗投机之文字以导之,殊难为力。德克居士,洞悉其中症结,利人心殷,特编一书,将世间所有会自误误人,一切不当信奉之旁门外道,及虽是真正佛法,但不易修习之高深法门,略为各说所以,令人免入邪道
浏览(3396)评论(2)
时间(2010-05-11 12:26:28)
印光大师开示的“十念记数”念佛法是
无论是那一种念法(在此建议从三三四念法着手)当称念、默记时,如果途中打了妄念,忘了或不晓得念到第几句时,则必须再从第一句称念、默记开始。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内(随自己而定),则可以检测出自己每次在固定时间内,所持佛号的多寡和
浏览(676)评论(0)
时间(2014-04-06 07:29:24)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
数年已来、欲于南山律中摭挈其为在家居士所应学者、辑为一部、名曰南山律在家备览。老病因循、卒未成就。今行辑略编、别以流通。虽文不具足、义未详释。而大途略备、即此亦可窥见广本之概致焉。
浏览(10465)评论(0)
时间(2010-05-17 08:26:50)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
浏览(2638)评论(0)
时间(2010-06-01 18:11:00)
较论供养
好做佛事(如斋会、法会),而不明佛理,虽花费很多财力,只不过是种人天福的有漏(不究竟)因而已。愿公这一席话,不仅是觉醒了世俗人的迷惑,而且是后世出家人的忠言良药啊!
浏览(6472)评论(0)
时间(2010-06-01 18:31:59)
楞严咒略考
诵持楞严咒成了末法行者在自利利他,住持、弘扬佛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便与依怙,是很自然的。
浏览(3366)评论(0)
时间(2013-06-19 17:58:21)
净土深义
本讲座以僧伽为对象,以彰显净土教法之体、用为目的,有别于以一般信徒之启发信心为主的通俗讲演。讲中尝试用经证的方式,来深化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从而体会其不离圆满大乘,而又超胜通途大乘的深义所在。同时亦借由往生三愿之比较分析,
浏览(5934)评论(0)
时间(2013-07-06 14:17:28)
「汉传佛教」的定义、内涵与特色
汉传佛教应该是表现在中国出家人之著作和实践风格当中的佛教,这其中在表现方式上,虽然与原来的印度佛教不完全一样,但在精神上却是与印度佛教一致。其特色与内涵是:留下广泛而深刻的佛教文献;法门充份、融摄性很强、多元化很高。
浏览(1538)评论(0)
时间(2013-08-16 11:05:56)
供养僧人有罪过吗?
供养僧人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广种福田,怎么会想到罪过,好比农人种庄稼,春播一粒种,秋收万粒籽,多种多得,丰收的是农人自己,并非田土,更不会破坏田土。
浏览(978)评论(0)
时间(2018-05-19 20:21:09)
为什么不弘真经弘伪经?
难道我们确定了《佛说童子长寿灭罪陀护诸罗尼经》是伪经,真的会让堕胎者陷入不可自拔的罪恶深渊吗?当然不是。
浏览(383)评论(0)
时间(2020-05-12 10:01:49)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法门
菩提心,其实不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甚至是一个可修持、可操作的「法门」!与其说它要你去作那目前力有不逮的利他之行,倒不如说它是在给你力量,让你放弃自私、趣向无我,而达到真正自利利他的目的!
浏览(1540)评论(0)
时间(2014-02-26 06:30:38)
寿康宝鉴白话编译
本书《寿康宝鉴》,在翻译编写时,力求文语浅显畅达,并编订章节,盼能让读者轻易阅读及修身持用。更希望广大的社会大众及青年男女,从此能立下决心,坚守节德,慎防色欲,戒除邪淫,保寿保康得吉庆。
浏览(4416)评论(0)
时间(2010-04-15 18:46:11)
建设佛化家庭
本书广事参考,编述佛菩萨的慈训,和古今缁素大德的嘉言,但我的学识浅陋,实不足以阐发佛化家庭的旨趣,和管理的方法,不过一片愚忱不能自已罢了。
浏览(5747)评论(2)
时间(2010-04-19 08:35:31)
宗教超越科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些成就都是我们的骄傲。依据古书的记载,我们的祖先尊崇月亮为天神;而现代人类却已经登陆月球,在上面漫步。人类可以在太空船待上几个月,探测遥远的星球。所有这些“奇迹”都是得力于科学知识和技
浏览(3085)评论(0)
时间(2010-04-23 19:21:20)
净土十疑论
人的心性根机无有常态,因此法门亦无一定。心念与法门有万千的差别,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信此念佛法门,则能普遍信受一切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之所以说有十种信心位之缘故。如果疑此念佛法门,则一切皆起疑惑,这就是智者大师为何
浏览(3053)评论(3)
时间(2010-05-10 13:18:51)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本经中对盲修瞎炼的人、邪知邪见的人、滥用神通的人,以及邪师的误导,描绘得特别明确而生动,因此对某些人就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及知见,起而不断地攻击本经为伪经。攻击本经为伪经这个动机,应该是十分明显的;但
浏览(16860)评论(0)
时间(2010-05-14 08:40:19)
印光大师护国息灾法语
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锳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
浏览(7330)评论(1)
时间(2010-05-19 08:02:44)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净土决疑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持经利益随心论、竭诚方获实益论、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一函遍复、临终三大要
浏览(2461)评论(1)
时间(2010-05-19 18:29:45)
人生二十最
人生有二十“最”是我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要避免。
浏览(1625)评论(0)
时间(2010-06-04 08:05:21)
法华三昧忏仪辅行集注序
“法华三味忏仪”,原名“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礼法华经仪式”,乃是天台智者大师,少数亲自撰写的典籍之一(慈云大师于本忏序文云:法华三昧忏者,天台大师瓦官亲笔)。若从原忏名来加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此一忏仪乃是一种礼《法华
浏览(627)评论(1)
时间(2013-06-30 21:20:57)
修行之路
修行之路固然很长,但不修行的路更长;修行之路固然很苦,但不修行的路更苦。
看似孤独寂寞,却是寂灭为乐;看似行路艰难,但有三宝为伴。
浏览(510)评论(0)
时间(2013-07-24 17:17:54)
何谓善知识
大体上能在身、心行为上感化吾人向于生死解脱的,即可名为佛法中的善知识,并不必拘泥于他的能力、身分、地位甚至年龄如何。因此善知识也会因每个人的修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条件需要,无须一概而言,亦不必强人同己。
浏览(484)评论(0)
时间(2013-07-30 11:05:48)
皈依三宝能真正趣向生命解脱
一个已皈依,乃至于正要求皈依的人,本身如果能清楚这皈依的道理,它将会在你的内心里产生「忆持(忆念法义、持守所学之道理)」的功能,这不但能增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与修学,乃至于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生起「任运防非止恶」的作用。
浏览(531)评论(0)
时间(2013-08-01 12:09:25)
当生活中常面临许多有关鬼神的事时
我们要确信,众生间之善、恶、顺、逆,其彼此的因缘复杂而深远,并非凡夫肉眼所能了知、也不是一般的鬼神或算命者、通灵者所能正确说明的,唯有佛菩萨的智能乃能知之究竟。
浏览(451)评论(0)
时间(2013-08-02 12:23:40)
原谅别人,就是释放自己
不原谅他人,等于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折磨自己;能原谅别人,就能释放一个囚犯,那个囚犯正是自己。
浏览(583)评论(0)
时间(2013-08-03 10:46:10)
三昧略释
所谓「三昧」,是梵语的Samadhi音译,又译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定、等持、调直定或正心行处……等。乃指心识离开惛沉与掉举(等),而能不散乱、专注于一境(持)的意思。依此原义,则「三昧」之名,偏指心一境性的「定」而
浏览(437)评论(0)
时间(2013-08-05 11:05:50)
随喜
从凡夫的立场出发,其发心与作法,都是狭隘、偏颇甚至是杂染的。对于整个佛法的住持与弘化来说,因此就需要有种种不同的发心与努力来给予平衡,这正是佛法能顺应时代,流传久远的重要特质。
浏览(443)评论(0)
时间(2013-08-10 12:56:02)
面对社会抗争之佛法态度与作为
身为佛门弟子,更应以佛法的因缘观,透视出此一强大业感的形成,实乃众生之共业所招。能了然于心,不为境转,生起无限悲愍之胸怀,虔祷一切的对立与抗争能早日消弥。今若以实际之行动,迈入人群抗争,则于彼心中已有取舍之失。
浏览(392)评论(0)
时间(2013-08-12 13:57:16)
一切众生皆平等
当我们还是凡夫时,站在一样凡夫的立场来看你我,就会去分别好坏对错、是非美丑、善恶贤愚;但是当我们成佛,来看一切的众生时,则一切众生皆是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浏览(460)评论(0)
时间(2013-08-13 13:56:46)
随顺业缘而行
修心要懂得随缘,而随缘也要懂得「转缘」与「创造因缘」,不是宿命的随顺恶缘,今生不求努力改变。但,在学着「转缘」与「创造因缘」之前,要先学会「看懂自己的因缘」。人往往看不清自己的「因缘相」,常常「逆缘而行」,才会产生痛苦。
浏览(605)评论(0)
时间(2013-08-18 09:47:51)
台湾楠西僧伽林万佛寺结夏安居
值僧宝众三月安居期,静处、策进道业之际,为利在俗二众之三宝弟子亦能藉此殊胜机缘,广植福田、集资净障。诚祈十方檀越随喜护夏供僧,长养自他法身慧命。
浏览(648)评论(0)
时间(2013-08-29 10:07:19)
省思「人间佛教」
广泛地思考、真实地修持、去除个人的好恶或崇拜情结,跳开近代佛教衰败史实的包袱,平等地纵观古今,小心地思考方便与究竟之间的平衡,或者才能为未来的佛教,走出一片既人间的、又不失解脱本怀的光明远景来吧。
浏览(539)评论(0)
时间(2013-09-08 09:51:25)
临终当起正念以求往生善处
即便是凡夫,只要提起强大不变动的善愿力。当临死的那一剎那,必会导引至心所想望的世界,比如:临终时提起对众生无边的慈悲心,心想要到极乐净土证无生忍之后,回入娑婆度众生,就会投生至彼处,这叫发菩提愿往生极乐。不发愿的人,则临
浏览(533)评论(0)
时间(2013-10-02 10:34:20)
佛法的道理要放在自己心中
学佛的人应该在不合理的地方,看到它的道理;只要自己生烦恼就是自己错……要觉晓——生烦恼才有修行的机会!就是因为有烦恼、有痛苦,人生才有挑战性,而我们学佛,才有它的意义。
浏览(684)评论(0)
时间(2013-10-02 11:08:32)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没有‘了缘’的说法。结缘的意思,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的引导,大家增长善缘,彼此互助,走上学佛修行成佛的路。
浏览(969)评论(0)
时间(2013-10-18 10:18:52)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南传佛教,由于特别重视比丘的身份,无形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为佛陀对比丘们常常告诫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男女双方的,对男众说女色可厌,对女众说,男色岂不也是可厌?
浏览(778)评论(0)
时间(2013-12-15 12:51:39)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经中也没有说离婚是犯戒的行为。所以,万一由于感情的冲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于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离婚的,如果是为了满足情欲的理由而离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许可的。
浏览(664)评论(0)
时间(2013-12-17 10:14:20)
居士护持三宝,僧俗皆得利益
佛经记载,佛将入灭时,曾交代诸国国王护持佛法。其中并无恳求之意,而仅是意谓着,居士确实被佛陀「赋予」了护持三宝的责任。出家人离欲,但为了利益众生与成就道业,即便是一人出家,也免不了需要居士的帮助。
浏览(875)评论(0)
时间(2014-02-25 10:02:19)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透过对教理的分析、理解,及对修行法门的落实与实践之后,完全由内心自发地相信:佛经上的「圣言量」。所以「身心相应于教法而起随行」即是「信」!「信佛语、持佛戒、行佛行」即是实践佛法「信」的最根本表征。
浏览(23945)评论(4)
时间(2014-03-24 08:30:27)
最近被疯传的一部泰国优秀短片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变暖的视频短片,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为他人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善行,那世界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道德升华是地球村能够恢复和平幸福、彼此相容相亲的唯一解药!
浏览(2084)评论(1)
时间(2014-05-04 08:48:09)
八大人觉经十讲
《八大人觉经》是佛教入世的圣典,虽然只有三百七十二字的经文,但对人生的启示很大,正如本经所说:「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浏览(680)评论(0)
时间(2014-06-03 09:22:48)
如何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指正直、有德行,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亲近善知识,当先净其心器,以恭敬及求道若渴之心,依于理智观察师之知见与行止,及与自己之因缘(而不是惑于外在之名声、寺院大小乃至徒众多寡等)。
浏览(728)评论(0)
时间(2014-07-03 14:40:28)
中国所流传的各类忏法之分别
就现存中国所流传的各类忏仪法本考察,以其内容形式而分,大致可分做三类……总而说之,忏法仪轨无论事忏或理忏,乃是藉由诵经、礼拜、忏悔乃至静坐思惟法义(实相)等,而达到消除修忏者自身之过罪为目的。
浏览(577)评论(0)
时间(2014-10-26 08:22:40)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修行和日常生活?消极或是积极?禁欲或是纵欲?自利或是利他?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对此有诸多争议,即便是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基与此,本次讲座将重点为大家分析"佛教徒的人生
浏览(1189)评论(0)
时间(2010-04-24 12:58:43)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大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浏览(6853)评论(0)
时间(2010-04-30 12:30:02)
正信的佛教
本书的主要对象,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故自菩提树杂志连载以后,颇得好评,且有读者希望早日单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订。
浏览(5455)评论(0)
时间(2010-04-26 12:21:11)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而十善业道呢?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然而,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
浏览(4732)评论(0)
时间(2010-04-28 12:39:14)
劝大众勿造口业
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破僧极恶殃难灭,万劫悲哀苦海沉。
浏览(6015)评论(1)
时间(2010-04-29 13:57:01)
戒律的现代意义
戒律在现代僧团是否具有实践价值?今天的中国佛教是否需要戒律?如何看待戒律?如何发扬戒律的价值造福人类?这是当今僧团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浏览(3921)评论(0)
时间(2010-05-01 12:38:22)
改造命运的方法(《了凡四训》)
“命中注定”,大家耳熟能详。 但是真有一个操纵命的主宰吗? 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您“自己”! 人是命运的主人翁, 却常被命运所戏弄! 愿您读完此书后, 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 成为一个勇于改造命运的人! 届时, 求富贵得富贵, 求升
浏览(8683)评论(1)
时间(2010-05-04 08:13:48)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浏览(4000)评论(0)
时间(2010-05-11 12:49:59)
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
我们不知道这是在考试的人,就会依照自己的俗情俗气,交出一张涂鸦、肮脏的考卷。这,在选佛场上,准备得几分呢?
浏览(4998)评论(0)
时间(2010-05-16 08:03:17)
律学要略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删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浏览(2887)评论(0)
时间(2010-05-17 08:41:46)
一卷金刚经
有朋法师的事迹,足以证明,明经要旨,依义起修,随修证理,为自为他,才能具获佛经的殊胜利益。假如于佛经既没有解行证的功夫,又不能三业清净的一心一意(心无杂念)持诵,只是牙牙学语般,有口无心的念念,自然千僧千卷,不如一僧一卷
浏览(2887)评论(0)
时间(2010-06-01 18:15:53)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产生了感应力,能够感通鬼神,协助并加持人;愿力强的人能够以发愿心感通诸佛菩萨以及护法龙天的护持和救济;心力强的人可以直接影响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强他们的意志,转变他们的观念,所谓逢凶化吉、消灾、治
浏览(2270)评论(0)
时间(2010-06-01 18:47:38)
页次:1/6 每页200 总数10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