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喝酒没醉,有没有犯酒戒?

作者:照灯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8-04-16 08:19:44

  有人说:“佛为什么要把酒列入重戒?酒醉了乱性,就会做错事;如果酒喝了不醉,不会出事情。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礼记》,《礼记》早期注解的人是郑康成(郑玄)。郑玄的酒量好,古人常讲‘三百杯’,这个典故是从他而来的。他求学结业了,要离开老师,老师跟同学为他送行,每个人敬他一杯酒,他连喝了三百杯,连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所以,李老师讲,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郑康成这种酒量,就没有‘不饮酒’这一条戒了。因此,一定要晓得佛讲经的用意何在?佛制戒律的制意何在?然后才懂得如何持戒。而且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都不是死呆板的,什么状况之下应如何做法,都是活活泼泼的。”(《学佛问答786问·401-500问》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1-90-27)。

  有人说:“也有敬酒,我只喝一杯……这是开缘,你要晓得有多少人因此而接受佛法,而且我没有叫他们准备酒给我喝……喝酒要守住原则,不能乱性,不能喝醉,譬如我喝酒有一斤的酒量,我只喝四两,决不会醉,所以佛有开缘。”(邪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析:那人的意思非常明确,喝酒犯戒与否,不看喝不喝,而是看醉不醉、起不起作用。表面看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与戒律全然违背。

  《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述了酒戒的制戒因缘:是因有位叫莎伽陀的长老,神通广大,能够降伏毒龙,误饮酒后,醉倒地上。

  “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是过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种子,诸果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麴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酒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 不犯。

  依经所言,这里要注意几点:

  第一、什么是酒?

  用各种原料制作,有酒的颜色、香气、味道,喝了后,能使人麻醉的就是酒。

  其他不是酒但象酒,能使人麻醉的,也属酒的范围,比如麻醉品、毒品、鸦片等烟。

  另外,吸烟不仅会影响出家人的威仪,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吸烟者经常口臭不净,用来诵经极为不恭敬,又因民间常有烟酒不分家的俗语,就逐渐形成了这条不成文的规定。

  “饮酒能醉人”,不是看“能醉某人”,而是“能醉任何人”。

  第二、喝多少犯戒?

  标准是取一茎小草,用草尖在酒中沾一下的那一滴酒,喝了就算犯戒。

  第三、如何结罪?

  (一)是酒——本身是酒。

  (二)酒想——知道是酒。

  (三)下咽——每咽一口,就犯戒一次(犯一次戒罪),所以戒经说:“随咽咽犯”、“咽咽犯罪”。

  第四、什么情况没有犯酒戒?(酒戒开缘)

  (一)看起来象酒,但没有酒香、酒味,而且不会醉人,喝了不犯。

  (二)如做菜时加入酒(如黄酒)作调料,烧熟后没有酒香酒味,也不能醉人,这种情形不犯。

  (三)又如糯米酒(酒酿)煮熟后符合上述条件,饮用也不犯戒。

  所以,蕅益大师作《五戒相经笺》明言:“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

  (四)生病,无药可治,必须用酒作药,可以向懂律的僧人或佛象前说明,方可使用。

  (五)又如,热带地方,为了防止毒虫,抽烟也可以开缘。

  (六)狂乱坏心,精神失常,神智不清,饮酒不犯。

  第五、无法守持酒戒怎么办?

  如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守持酒戒,为了不因犯酒戒,招感破酒戒的果报,可以向通律的僧人说明舍酒戒,舍酒戒后饮酒就不存在犯酒戒的问题,以后持酒戒的条件具备了,再受持酒戒。

  但!不能过量饮酒,如果醉酒后造杀、盗、淫、妄恶业,也会有犯杀、盗、淫、妄,性戒或戒罪的果报。

  以上才是酒戒的开遮持犯,因此,以“喝多少”、“醉不醉”、“起不起作用”,来衡量犯没有犯酒戒,是违背戒律本意和规定的错误说法。(注:本文意在说明:“喝酒没醉,有没有犯酒戒?”,关于构成犯酒戒的其它因素,将来另文讲述。)

  • 上一篇:一句话作狗五百世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