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朝山与学佛

作者:宗舜法师   来源:无尽灯楼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20-05-12 08:55:30

  【按】朝山需要学习名山的精神,如果不能了解各大名山的菩萨所代表的佛教精神,朝山就失去了佛教的意义了。

  观音菩萨的大慈,地藏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智,普贤菩萨的大行,无一不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个视频是2009年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制作的原创节目,2009年4月发布,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一些不完善的的地方。比如时长不够,难以深谈。后期校对不善,字幕讹误颇多。但主要意思今天看来尚有可取之处。因为有视频,故而仅选取本人发言部分方便大家阅读,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稍加删补,以期完善。五一将近,祝福大家道业增长,安康如意。

无尽灯楼宗舜2016年4月28日于北京

宗舜法师《问道》:朝山与学佛(附文字删补版)

  主持人:法师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下,如果要是居士的话,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去旅游一下?或者是推荐一个什么方式,让我们能更好地跟佛教教义契合呢?

  宗舜法师: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我们禅宗有一个行脚的习俗,就是要不断地行走,在参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提高。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大家有时间,也有精力,可以去各大名山去朝拜一下。

  主持人:法师,刚才您说行脚的时候,我没有听明白,后来您又说是朝山。这个朝山,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居士婆婆,她们经常会说:“走,咱们去朝山。”我还以为她们就是三步一磕头这种朝法,是这种形式吗?

  宗舜法师:你所说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这种方式,是朝山方式的一种。而且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各大名山,依然用这个方式。你看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都很艰难的。甚至磨破了手腕膝盖,他们都没有停止。

  像这样子,是用虔诚的态度朝山,表达自己修行的坚定和对佛法追求的虔诚。但是更多的人,可能还是采用类似游览的方式去“游山”。我觉得这个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我们体力能够做到修行艰难的法门,我们也很欢迎。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一开始不需要要求这么高。

  我们关键是要明白,朝山究竟是去干什么?学习什么?了解什么?能得到受益,才是最重要的。朝山,在佛教界往往是出家修行人,一生很大的一个梦想。

  我学过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面就已经讲了,古代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的故事。穷和尚说想到南海去朝拜观世音菩萨,可是没钱。富和尚说,我已经筹备了很多盘缠了,等存够了再去。不过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这个心愿。结果没有想到过了几年以后,富和尚再次遇到了穷和尚。穷和尚告诉他说,我已经从南海朝山回来了。富和尚问,你怎么能做到?穷和尚说:我一瓶一钵足矣。就是一个饭钵、一个水瓶就可以去朝南海了。所以说要行动!当下!你只要努力去做,就可能实现。但是你要做很多计划、筹备,可能很久还不能达到你在物质方面的要求。

  所以我们刚才讲了,朝山,更重要的是去学习我们所朝拜的名山所代表的菩萨的精神。一般佛教讲有四大名山: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由于五代的时候,契此和尚,就是我们说的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应化。从此人们把雪窦山也称为弥勒菩萨的应化道场,这样就出现了五大名山。

  主持人:法师,朝山有什么好处呢?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就算旅游也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寺庙。

  宗舜法师:朝山就是朝圣,圣字能够把朝山本质的东西表达出来。因为这个圣,就意味着它有神圣、庄严的一面,能让我们凡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或者其他方面的教益。

  这四大名山,之所以能够称为四大名山,就是因为跟这些菩萨有密切的关联。中国人首重四大名山,五台、峨眉、普陀和九华这四大名山。这四大名山,在佛教典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是五台山,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有载:“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又因晋译《华严经》的“菩萨住处品”也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所以五台山自古即被视为文殊菩萨显圣的道场,印度等地历代来山者络绎不绝,或巡礼、参学,或建寺、弘法。

  主持人:大振那就是常说的震旦,也就是中国。

  宗舜法师:对。朝五台山,还是一个特殊的佛教习俗,就是在古代,也以到五台山朝圣为一辈子的荣幸。

  五台山为什么这么神奇?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被称为三世佛母、七佛之师。也就是说,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些所有佛的老师。你就会知道,他的智慧是多么高妙。他是为了辅佐释迦牟尼佛在世间度化众生的,所以他代表的是大智慧。我们去朝五台山,是要向文殊菩萨学习智慧,要学般若(大智)。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南端的莲花洋中,为一狭长形小岛。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这是梵文音译,意译为美丽的小白花。《华严经》说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普陀山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五代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一尊回国,途经普陀山,见海面涌出数百朵铁莲花,舟不能行,大家都认为观音不肯东去,在山上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普陀山佛教开山之始。

  观音菩萨,他代表的是大悲的精神。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就是慈是给予别人快乐,悲是解脱别人的痛苦,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是“有求必应”,“广大灵感”。所以大家去朝拜观音菩萨的时候,是要体会观音菩萨的大悲精神。

  主持人:我见过一个白衣大士神咒,据说是念多少万遍,然后无愿不满,真的是这样吗?

  宗舜法师:白衣大士神咒,如果从我们佛教文献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的来历恐怕有问题,是中国人编纂的也有可能。但是由于它里面有向观音菩萨祈祷的内容,也有观音菩萨的名号,所以即使念这样没有经典依据的咒,也是能够得到应验的,这是因为菩萨有大愿在。历史上,有不少中国人编造出的一些传统民间信仰的“经典”。念了以后,还是能起作用,并不是这个新编的经本身在起作用,而是经里面包含的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还有佛菩萨的本愿功德,凝聚在里面起作用的。所以伪经有时候也有用,但不如学“真经”。

  第三个就是九华山。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地藏菩萨在菩萨里面,可以说是一个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完全牺牲自己、成就众生的代表。所以他被称为大愿地藏菩萨。他的愿大在哪里?地藏菩萨说:如果地狱一天不空,不把地狱里面的众生都解脱出来,让他们离苦得乐的话,我宁愿放弃自己成佛。这叫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主持人:有经典说,众生真的能度完吗?

  宗舜法师:如果按照经典上来讲的话,众生是没有办法度完的。

  主持人:地藏菩萨为什么发上面这个愿呢?

  宗舜法师:这个就表示对于自己利生事业的坚定,就是行愿的坚定。我明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做的事情,但是我因为不忍心,就是不忍任何一个众生不得解脱,所以我把这个苦难担当起来。哪怕我去做的这一件事情,是根本不能完成的事情,当发起这个心愿的时候,地藏菩萨已经超越了。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已经明确说,如果虚空界可以尽,众生界可以尽,众生业可以尽,那么普贤菩萨的大愿,就可以有穷尽。但是虚空界、众生界乃至众生业,都是不可能穷尽的,所以普贤的十大愿,称为愿王,是永远不尽。其中所说的众生界不可尽,就是告诉我们说,地藏菩萨是不可能把所有众生度尽的。但是不能度尽,并不意味着说,我因为这个艰难就放弃。所以地藏菩萨的难行能行,才凸现出他的伟大。印顺法师说过:“地藏菩萨于无量无边劫修行,早已达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圆满具足,早应成佛了。但菩萨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故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人天。故《楞伽经》中说到,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这不是因为程度差,或者懈怠修行,而由于大悲愿力,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所以功德与佛齐等,而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于十方世界度脱众生。”这是第三位。

  第四位,就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这位菩萨,大家好像就比较陌生一些。其实刚才我引用的《普贤行愿品》就是与普贤菩萨相关的重要经典,他在佛教里面是代表大行。我们佛教里面,传统的读音念“大横”(hènɡ) ,行(hènɡ)愿,现在读为行(xínɡ)愿。行愿是什么?是一种实践。因为我要把我的追求,变成实际的行为,必须去实践、去做。菩提道我要开始修,要开始行;菩萨道难行,我要能行;菩萨成就众生大愿难发,我要勇猛地发;佛道很艰难成就,我要勇猛地去做。所以他是代表着大行(伟大的实践精神),而且在佛经里面,他和文殊菩萨是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两大菩萨共同诠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所以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

  这四大菩萨所代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行,是我们佛教菩萨道最精髓的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众生要想修行成佛的话,不具足这四大菩萨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 上一篇:朝山的意义和功德
  •   下一篇:禅茶三戒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