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舍利之浅探

作者:若愚   来源:水月阁僧伽林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3-06-19 12:11:39

一、前言
二、舍利的定义
三、舍利的种类
四、供养舍利的功德
五、结语
六、注释

一、前言

  出家后从不曾想过舍利的问题,直至八十五年恩师的往生、及今年性愿老法师的往生,火化后舍利的有无,是徒众们所关心期盼的,视舍利为修行成就的果实,于是佛教界中,只要一有长老大德法师往生,总是成为僧俗二众所重视,与彼此间传闻的一个共同话题,由于是末学耳闻、乃至亲眼目睹此一情景,感慨之余,也终于惊觉到此一问题呈显与凸出。

  今日的佛弟子视舍利,为往生后的一种瑞相的呈显,常以舍利的有无,用以论断修行者一生修行的成果,视火化后得舍利,为修行之成就与殊胜。有人言:舍利的得到,是因生前修行定慧而成的结果。令末学为之纳闷不已,如果舍利是代表修行者的成就,难道没有舍利,就真的可以用来肯定生前没有修行、没有定慧吗?我认为此说是不合理则的,为解开内心的疑问,期盼能厘清此一观念,故以此作为问题的探讨。

二、舍利的定义

  舍利:梵语 sarira 。巴利语 sarira 。音译为:设利罗、室利罗、实利。意译:在《玄应音义》译义为身骨;《慧苑音义》译为身;《慧琳音义》 1 译为体。舍利实为人类死后的一种通称。又《资持记》(释相篇):「舍利、梵语讹略,具云室利罗,此翻为身,即人之遗身、或碎身、或全身、发、爪、灰,通号舍利」 2 。即是人之身体功能,到了没有生机时,即称之为舍利。经及律典中指出有四种人,是值得尊敬建塔供养礼拜的,为:如来、圣弟子、辟支佛、转轮王等四种。为区分此间之不同,故称之舍利为佛舍利、或如来舍利。

  如《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云:「各自还家共持香华及众伎乐,诣双树间,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上,使末罗童子举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入东城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 3 。

  又《四分律》卷五十四云:「尔时世尊,在拘尸那城婆罗林间般涅盘,诸未罗子洗佛舍利巳,以净劫贝裹。复持五百张叠次而缠之,作铁棺盛满香油,安舍利置中,以盖覆上,复作木椁安铁棺着中,下积众香薪」;「大迦叶告诸比丘言:且起疾捉衣、时往及世尊舍利未烧当得见。诸比丘闻迦叶言、即疾疾执持衣,于是大迦叶与五百人俱,往拘尸那城已」 4 。

  此《游行经》、及《四分律》之舍利是没有阇维(荼毘)以前的遗体。

  《游行经》:「收捡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绘,使诸行人皆得见塔」;「波罗末罗民众闻佛于双树灭度,皆自念言:我今宜往求舍利,自于本土起塔供养」;「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 5 。

  此中所讲之舍利,系指佛陀遗体经过茶毘后的遗骨。足见印度当时舍利的界定,是火化前、火化以后的遗体,都可称之为舍利。而尊贵圣洁的佛陀灭度后,所遗留下来的爪、发、牙齿等,均被视为身体之遗物,因而也就被统称之为舍利,受到信众的尊敬与供养。然佛教传入中国,舍利经过多少古代的传说纷纭,至今日舍利已成为:极其坚、而椎击不破的事实。由此后代的佛弟子其所认知的舍利,系指遗体经过火化以后,在灰聚中所发现之质地坚硬、晶莹细致般的碎粒,称之为舍利子,此为后世对舍利之范畴界定。其对舍利的认定狭碍,仅止于尸体经过火化后,偶然发现之粒状骨,而遗骨碎片中若有挟杂其它颜色,如翠玉色、白色、透明色等等,则称之为舍利花。由此不难发现、舍利已经过种种文化思想的演变,此中早已参杂着对于舍利的神异性,而与印度原有的舍利定义相去甚远,早已失去它原有的定义。

三、舍利的种类

  在《长阿经》卷四(游行经);及《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 6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提婆达多品)等经卷中有全身舍利与碎舍利二种说法。

  《浴佛功德经》则分舍利为二,即身骨舍利与法颂舍利 7 。而《法苑珠林》卷四十、则将佛陀舍利分为三种,即:「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色也」 8 。

  诸经典中对于舍利有如上之种种说法,在此末学将之大抵归纳为两类:

  一、生身舍利、又名为身骨舍利,即属于身体之遗留物,而此中又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分。全身舍利,系指火化之前,或指埋葬的全身,或将遗骨全部纳于一塔,皆可名为全身舍利。而碎身舍利,则指火葬后的遗骨,或将遗骨分置多处,称之为碎身舍利,或名为分身舍利。

  二、法颂舍利,又名法身舍利。系指佛所说之教法,如《造塔功德经》中云「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一四偈」;「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善男子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 9 。佛之所以成佛,是由其体悟正法而得成就,最后证人无余涅盘,而一生说法度世,遗留于世间的佛法,即称之为法身舍利,如《佛遗教经》云:「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为留存世间的佛法而造塔,以缘起法颂藏于塔内,称之为法舍利窣堵波。而将藏于塔内的法,称为法颂舍利。这是从对佛陀灵骨的崇拜,而到尊敬佛陀的教法的提升,且又受到当时造塔风潮而来,这种由对佛陀身骨舍利的恭敬供养,演变到对佛陀教法的起塔供养,这应是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时代,由于大量的建塔,在无舍利可供养在塔内的情况下,而由当时大众部中之学问僧所发展出来的。

四、供养舍利的功德

  释迦牟尼,对拘那城娑罗双树间入于涅盘,诸弟子为佛举行了隆重的转轮葬法,佛的遗体经过荼毘之后所得之舍利,分为八分,分别由波婆国、拘尸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毘留提国、迦维(毘)罗卫国、毘舍离国、摩竭陀国等八个国家所取得,各自请回本国起塔供养。佛灭后当时起塔供养舍利的情况,如《游行经》云:「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装过佛舍利的宝瓶)、第十炭塔(捡拾舍利后,所遗留下来的灰烬)、第十一生时发塔」 10 。而对舍利之起塔供养等的功德,收集诸经典中之记载功德如下:

  《游行经》云:「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绘。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生天上」 11 。

  《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遗教品):「若佛灭后,若复有人深心供养如来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许、皆以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佛现在,若有人深心供养如来,如是之人所得福德皆悉无异,其福无量不可称计」;「能令众生得大功德、离三有苦乃至涅盘乐」 12 。

  《放光般若经》卷七:「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承事者,得天上世间之福,得生剎利梵志长者大姓家,得一四天王,得第六天上功德之福、值此福已,因诸善本必度众生」 13 。

  《大悲经》、(舍利品)卷七:「我灭度后,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在家若出家,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得涅盘果涅盘际」 14 。

  佛灭度后,起塔供养舍利的地点,都取「四衢道」 15 、「四衢道中」 16 、「高显处」 17 ,由此可得知当时起塔的目地与用意,主要是为了使国人,于如来灭度后,皆能拥有瞻仰佛舍利,思慕于如来法王教化的机会,以启发世人的信心,直至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佛教进入部派时期,受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将佛教提升为国教,取八王舍利塔内之舍利,分送各地大量的造塔供养的影响,造塔亦成为各部派间共通的举动,故当时建塔供养便因此成为一时之风尚。然供养舍利的功德,在部派间却有着种种的主张,但对舍利供养功德,也因建塔的举动,而逐渐达到普遍性的受重视,因此供养舍利的目的,亦因之由起初对佛陀圣德教化的崇敬与怀念,转变为以功德为目地,以为己取得功德的一种方式。直至今日之佛教,仍有不少人仍以功德为主要,而于求取功德之外,更让有着求感应的心态,因此使纯为修行的佛教,变成了具有着神异性的信仰形之宗教,而失去佛教原有的精神与特色。

五、结语

  释迦牟尼入灭后,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今日佛弟子对于佛陀的印象,仅能从经典中,或从长辈们的口中去找寻,由经过多少的口口相传,直至今日佛陀舍利也已被定义为:精滢细致,坚固而击椎不破,被赋于更多的神秘,而今从经典资料的找寻与整理后,始知舍利在印度当时是遗骨的一种通称,即佛舍利是佛陀遗骨的意思,与今日所认识之舍利相差甚远,即是如此不免为佛陀舍利受到建塔供养而提出质疑,后末学经几番的思索,而从经典找到此中之答案,今将之分为两点,以作为问题的一个响应:

  一、佛修行悟道成就,而又慈愍众生,如此以佛的修行力成就,就足以使人尊敬供养。又其一生为悲愍众生的苦痛,而广为众生应机说法的胸怀,则更令人崇敬、怀念与起塔供养,又从四种人值得为之建塔供养的资格来看,便不难发现其受人建塔供养的原因,经云四种人如下:

  「一者:谓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慈愍众生,堪为世间作无上福田,应起塔供养。

  二者:辟支佛,悟法因缘入深法性,已脱诸有一切过患,能为人天而作福田,以是因缘起塔供养,所得福德次于如来。

  三者:阿罗汉,于三界中生分已尽,不受后有,梵行已立,能为世间作福田,是故应当起塔供养,所得福德次于辟支佛,亦令众生皆得解脱。

  四者:转轮圣王,虽未解脱三界烦恼,福德力故治四天下,而以十善心化育群生,是诸众生之所尊敬,以是四众起塔供养,所得福德亦复无量」 18 。

  二、佛用此身修行而成就,故佛灭度后遗体受到崇敬供养。如诸经云:

  《般若经》:「佛般泥洹后舍利得供养,皆般若波罗蜜力、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 19 。

  《大智度论》:「是佛身一切种智所依处,佛因是身得一切种智,是故我涅盘后,舍利当供养」 20 。

  是知佛舍利之所以受后人崇敬供养,主要为怀念其圣德及法益的教化而来的。故身为佛弟子者,以佛为学习的对象,依循着他所遗留下来的教法,而力求息灭烦恼,超脱三界生死,当以续佛慧命为己任,不应安于盲目的崇拜及追求功德与感应,而忽略到法的修习与实践。是知佛法的追求与学习,才是佛弟子的本位所在,唯有法的追求与实践,才能帮助我们,去除轮回三界的生死烦恼,得到究竟解脱的真实效益。

注释:

  1、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页 311.
  2 、大正藏第四十册,页 398.b
  3 、大正藏第一册,页 27.a
  4 、大正藏二十二册,页 966.a
  5 、大正藏第一册,页 28.b
  6 、大正藏第十六册,页 1032.
  7 、大正藏第十六册 .
  8 、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 7.
  9 、大正藏十六册 .
  10 、大正藏第一册,页 30.a
  11 、大正藏第一册,页 29.
  12 、大正藏第十二册,页 902.a
  13 、大正藏第八册,页 52.a
  14 、大正藏第十二册,页 956.a
  15 、大正藏第第一册,页 28
  16 、大正藏第第一册,页 190
  17 、大正藏二十二册,页 498
  18 、大正藏第一册,页 902.c
  19 、大正藏第八册,页 290
  20 、大正藏二十五册,页 464.

好书推荐
  本站另有二篇谈舍利的文章,除对舍利的意义、种类、功德,有一定说明外,还针对世人臆测舍利或因“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之钙化成结石。”或“僧人因坐姿而产生舍利”的谬论,作出事理周到的辩驳。欢迎阅读:《试说佛门舍利》、《“舍利”漫谈》(本站注)

  • 上一篇: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
  •   下一篇:从法句譬喻经浅谈佛教业力思想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