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荔枝有缘,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从悦对前辈的恭敬,恭敬中就能得道。古人一饭之思,终生不忘,如清素禅师,一荔之赐,竟肯道破心眼,此乃感恩有缘也。‘不可嗣我,当可嗣真净克文禅师’,师资相助相信,亦禅门之美谈也。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谚云:‘人比人,气死人。’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聪明、机智,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因为小麻雀与大鹏鸟是比较上有快慢、有迟速,但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的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予爱的摄受,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的!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学生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有禅心的人,不计人间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
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