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皈依三宝的仪式

《皈依三宝的真实义》第六讲

作者:照灯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8-06-27 17:47:34

一、可以自受皈依吗?

  能海上师写的《摄要颂》说:“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憍从师受。千里无僧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具仪。”

  在《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中,能海上师亦谓:“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此点,乃是戒律针对特殊情况的开缘,并非通常可为。

  关于归依问题的自受,戒律中并无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萨戒的传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网经》、《璎珞经》中都有此说。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

  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

  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

  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

  隋·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卷上解释说:“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

  唐·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三“释受戒篇”说:“律制五人持律,经开千里无师。非谓无僧,但实行者不易得耳。”(五人,指出家五众,见“皈依师的次第”)

  按照上面各种说法,则方圆千里之内若无出家众,许在佛前自誓受,但后若遇出家众,即应补足归依的仪式。

二、三宝具足才能皈依

  (一)三宝具足才能皈依

  《大方便佛报恩经》所明:三宝不现前,不得成归依。

  有二层涵义:第一、一定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能只归依“一宝”或“二宝”。

  所以《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优波离品>载:“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

  答曰:不成三归。

  窥基大师在分析归依与敬礼的差别时说:“具归三宝,方是归依;但敬一尊,即是敬礼。” 

  第二、一定是归依事、理两类三宝。(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

  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要求他们皈依未来僧。

  可知,三宝是一体的,缺少任何一宝,都不是如法的皈依,不能得到皈依体,也得不到皈依三宝的所有好处。

  至于居士,永远不能充当皈依的师父,更没有请僧人授权作皈依师的说法。

  但居士可以通过皈依本师的同意代授皈依,意思是代表师父,讲解皈依的意义、功德和注意事项等,而不是代表师父收皈依。(居士放生念皈依文也同此意。)

  这是在没有僧人(千里内无僧)的地方,否则是绝对不能的,强行而为,犯僭越罪。(僭越,指违背佛制,因为,只有僧人才能传授皈依。)

  (二)皈依的时限

  皈依三宝开始,要一生奉行教法,但因智障或魔障遮心等原由,允许舍三皈依,不再信仰佛教(这种情形极少)。

  所以《业疏》云:“又问:‘得一年、半年受否’?答:‘得随日多少,受三归也’。”(《南山律在家备览》)

  问:三皈依可不可以只受一年或半年?

  答:受三皈依,可以随着个人心意,想受多少天都行,甚至乃至一刹那的念头,受持三皈依也都很好。

  因为,只要在心中种下三皈依或佛法的种子,都能成为众生未来得度的因缘。

  所以,即使不了解三皈依,只要不毁谤三宝,愿意受三皈依,都是很好的。

  (三)皈依师的次第

  传授皈依的皈依师,也有一定的次第:比丘不在,比丘尼充当,比丘尼不在,沙弥充当,沙弥不在,沙弥尼充当,沙弥尼不在,式叉摩罗充当。

三、皈依仪式中的三皈

  三皈,指正授皈依的内容或三皈依文,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姓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三拜,纳受三归依体。)

  正授三归依的时候,最好作一种观想:

  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所有功德形成云朵,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

  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云,徐徐汇集在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伞盖)的形状;

  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云集的华盖变成漏斗的形状,缓缓注入自己的头顶之内,遍满於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漫,遍满十方世界。

  注:三归依体,同戒体一样,所以又叫三归依戒体。是指受归后在自身产生防非止恶的警醒功能。内心对三宝的信念、信顺,坚定不移!

  如果不能作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皈依词念的清楚明白,听的清楚明白,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如后:“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

  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

  第二、当受皈依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

  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

  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

  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

  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

  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归。”(《律学要略》)

  除此,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三说皈依内容时必须出声,受者有了身业的礼敬、语业的三说、意业的殷重心,才会发无作的戒体(三皈依体),如果不出声,归依是不能成就的。

  所以《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第二十'说:“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 

  2、所说内容必须完整,包含二层意思:

  第一,三白羯摩(皈依词)必须完整。即一定要说三次:“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少于三说,作法即不成就,受者不能生起归依体。

  第二、不能分别向三位师长各受一归(针对三师授皈依而言,通常一师)。

  《济缘释》解释说:“三师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异故。”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六则指明另一种情况,即弟子一定要跟随师长说“归依佛”等,不能师长教说归依佛等,而弟子答言“尔”(应诺之词,相对于“是”。),或语不出口,或逐语不具足,皆不成受三归。”

  意思是:如果弟子不自说三皈依词,师父说一句,弟子跟一句,不能只答“尔”。

  3、说皈依内容时必须自称名字,受归依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三宝求救,三宝能给我们世出世间的无限功德利益。(祥见:皈依三宝的好处

  《瑜伽师地论》说:“齐四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馀大师故。” 

  其中“自誓愿”表明弟子求受皈依的态度是自愿的,而不是受强迫的,这就要求在作法时,受者必须自称法名或姓名,如果不称名字,归依作法不成。

  5、所说内容必须懂得,就是要明白皈依的内容和皈依三宝的意义、功德等。(祥见:一、皈依三宝的意义   二、皈依三宝的好处

  从受归依的对象来看,六道众生都可以受三归,但根本在于“解”。

  《业疏》说:“五趣为言,皆得受也,除报重者。自余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除不解者。

  解:五趣为言,皆得受也”,五趣就是六道,把阿修罗道合并到天道去了,六道的众生都能受三皈依。

  “除报重者除了业障太重的,例如有邪见者,根本不想受;或是堕落地狱,一直承受着剧烈痛苦,而生不起祈求三宝的心,也就没有办法发起想受之心了。

  “自余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自此以外,其余甚至像在人烟比较稀少的山间,或者是比较空旷偏远的海边,业障、报障最轻的地狱众生,只要没有苦到头脑一片混沌,都是可以成就三皈依的。

  “除不解者”,除了听不懂法师说话的,都能受三皈依。

  比如畜生,大部分不理解法师语言,不过《梵网经菩萨戒》说:“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所以对畜生,也可以为他们授皈依,目的是为他们栽培佛法的善根,作为未来得度的因缘。

  6、三宝的顺序不能颠倒,即在三白羯摩时,一定要依佛、法、僧为序,不能相互颠倒。

  曾有人问:既然佛以法为师,为什么在三宝中不把法放在前面呢?这是因为,法虽是佛之师,但如道由人弘一样,法非佛不弘,所以佛要放在前面。

  所以《优婆塞戒经》说:“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

  假如在归依作法时,不明白这些道理,三说次序颠倒,可成归依。

  但如果懂得却故意倒说,则不仅不成归依,而且获恶作罪。

  所以《多论》卷一说:“又问:若受三归,或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突吉罗,亦不成三归。

  解:“突”,恶;“吉罗”,作。

  “突吉罗”,恶作恶说,指身恶作、口恶说。

  四分律本又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指此罪微细难持,令其随学随守,是名应当学。

  终上所述可知,在集体数十人或百数千人的大规模皈依仪式中,如果没有满足上述要求,这样的皈依,显然不可靠,只能算种种善根而已。

  所以,三皈依虽然简单,要想得到三皈依体,并不容易。

  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皈依体,不妨请求各自的皈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

四、皈依仪式中的三结

  三结,就是三皈依圆满结束的意思,内容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称三拜,皈依仪式结束。)

五、皈依仪式中的三誓

  (一)三皈依誓词的内容

  皈依仪式中的三誓,指三皈依的誓愿、誓词或誓言,分别如下:

  皈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由此三誓的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及其学说,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究竟。

  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

  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烦恼得自在、离痛苦得安乐,所以不再归依外道的邪说;

  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人天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

  (二)三皈依誓词的重要

  佛在世时,不仅没有繁琐的皈依仪式,而且仪式中也没有三誓的内容,因为三皈中本身含有三誓的意义和要求,比如:“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本意就是要用身命皈依佛法僧宝,宁舍身命也不违背佛法僧宝的教法。

  另外,在讲说皈依的佛经中均有三誓的明文,比如《优婆塞戒经》言:“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我们要明白的是,佛世皈依的仪式中没有三誓的内容,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受归者的善根深厚,皈依后自然能奉行三皈依法,宁舍身命也不违背皈依的教义和誓言。

  但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浅薄,业障深重,不仅皈依的仪式中必须有三誓的内容,而且皈依前后都要认真学和修三皈依法,才能认知三皈依对学佛、修法、证道的重要!

  (三)三皈依誓词的意义

  1、皈依佛,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天魔指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新译:自在天;旧译: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此天主是魔王,全称天子魔,简称天魔,名叫波旬,喜欢破坏佛法、挠害众生和破害人的善事,是释迦佛出世所遇的魔王。

  诸佛出世,所遇的魔是不相同的,如迦叶佛时的魔王叫头师,此云恶嗔等。

  不仅魔王波旬不能皈依,一切天神,帝释天、山神、龙神等和外道的传教师,都不能皈依。

  即使到这些天祠神庙或教堂,也不能顶礼膜拜,更不能有归依之心,否则即失归依体。

  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馀天神等。”这里要注意的是,破不破归依体,关键在于有没有归依、崇信之心。

  《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一般人对这一原则很难把握,三宝是我们最究竟的归投处,舍宅、身命有危险时,与其向诸神求护,不如向三宝求护,这才是学佛人的正行。

  2、皈依法,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和真理以外的宗教学说,前者从身份上论,后者从宗教学说的正邪上论。

  外道邪说,指外道的经典、书籍和学说。

  如果三宝弟子,因皈依、信赖、依赖、所以阅读、听闻、宣传,都会失去三皈依戒体。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是理智的信仰,凡是信仰佛教并对佛法有相当认识的人,面对异教的任何宣传,都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而且,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佛教对异教的经典书籍,除了那些武断、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会给予它们应有价值的肯定。

  佛教包含五乘教法,人天乘便是五乘教法的基础,也是一切宗教的共通善法。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也应当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从弘扬佛法的技巧来说,为了使异教徒改信佛教,为了让徘徊在佛教与异教信仰之间的人皈依佛教,掌握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佛教不但不禁止佛教徒看异教的书籍,甚至还鼓励。

  如果,不能说出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

  所以,一个理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

  关于此点,佛经有明文教诲,如《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

  《根本杂事》卷六,佛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

  “当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

  “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可见,习外典是为了度化外道,皈依佛教。

  但对初信佛教或对佛法没有一定修证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 

  否则,不仅违背了“不皈依外道典籍”的三皈依誓言,失去三皈依体与佛教徒的身份,而且有可能被邪说迷惑,想得佛法实益,是不可能的事。

  “不皈依外道典籍”,佛经也有明文:《优婆塞戒经》言:“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

  “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大宝积经》言:“好乐外典是沙门垢”。

  《菩萨善戒经》言:“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言:“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言:“云何是善能遮止魔业?谓若菩萨于一切处,常离恶知识亦不至恶国,复不亲近修习外道典籍(中略)是为菩萨善能遮止魔业。

  《大般涅槃经》言:“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秘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时佛法则灭。

  3、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外道徒众,是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的徒众。

  在此,请大家牢记印光祖师的话:如果既皈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以上三皈依誓言,宁舍生命,都不能违背,如果全违背,或违背其中一条,都会失去三皈依体与佛教徒的身份,从而,很难得到佛法的利益。

  另外,以下情况也会失去三皈依体。

  1、明确表示舍弃归依,如向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众生说“我不信佛教”、“我没有归依三宝”、“我只是对佛教有兴趣、研究佛教,并不信他”等等,哪怕只是开玩笑说这类的话,对方如果认同了,即破失归依体,因为他违背了归依后纵遇命难,也不舍归依的原则,这是正舍归依。

  2、虽未明确表示舍离三宝,但错误地认为外道“大师”与三宝功德相同,比如说“儒教与佛教相等”、“道家证得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某某气功大师达到了佛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佛)”等等,这就违背了《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的原则,犯了“二许”的过患。既然对于归依不能坚决信解,“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至于仅仅违反这二条外的其他要求,则是“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3、破失归依体的思想,“三教同源”、“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思想,很多人不知是破失归依之因,反自认如何圆融高超,对于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来说,有极大的“隐性危害”。

  古德虽从一些特殊因缘出发,说了些调和三教的话,但并没有将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莲池大师在“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谓不同。虽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亦不能谓尽同。必欲约而同之,使无毫发之异,则坏世相,为害不浅矣。如一株树然,有根有枝有叶,终不可以枝叶而认作根也。

  这里的“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的比喻,实在形象。指各教创教时间的先后及各教义理的高下不同,佛教创教最早,其它宗教义理属佛教五乘教法中的人天乘法。

  莲池大师所谓“不可谓不同”,即从世俗谛而言,亦即共道的人天乘。

  而其所谓“不能谓尽同”,即从胜义谛而言,亦即不共道的解脱乘。

  如果不别根本枝叶,硬要说完全相同,确实“为害不浅”!

  憨山大师在《观老庄影响论》中也说:“孔子为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为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后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后略);佛则超凡圣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

  这些都说明,三教的异同和高下。

  4、归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对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

  否则,容易由失去慈悲心而种下破失归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5、归依后不能与外道共住,不共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不与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习气熏染,生起邪见。

  第二是“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不能附和别人对三宝怀疑、诽谤的言论,否则即易失归依体。

  而且,能海上师还说:“诽谤三宝者家不应去,如一切异教团体,是辈或为生活或为慢心所障,邪见难回,去时于彼无益,于己有损。”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故能海上师亦谓:“或有谓教化彼去应去,然须自己有大神通方可。”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六、皈依三宝的仪式

  (一)皈依仪式的缘起

  在佛陀时代,因为受归者的善根深厚,所以用不着什么仪式。

  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依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就算受了三皈依。(严格讲这也算是仪式,只不过相当简单。)

  注:善根,又叫善本、德本,就是行善修福、依法修慧,是增长善法、成就佛道的根本。

  听,听从、允许。

  (二)皈依仪式的注意事项

  7、皈依仪式的作用,从教化众生的善巧而言,受戒的仪式越隆重,越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越能激发众生的虔诚和恭敬。

  印光祖师常说:“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

  但为了郑重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为大多数的归依师们作为蓝本。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都是缺一不可的,也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圆满。

  但《三归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归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归依时,照本宣读,受归依的人必定无法领会,既然无法领会,也就不能得到归依体了。(领会,指理解与体会。)

  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於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律学要略》)

  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於小乘形态。

  所以在律中的三皈,非常简单,除了三皈依词,没有其他。

  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所以在仪式上增加了很多项目,这都是好的。

  如果受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可以将三皈依的仪式简化,下面三种皈依的仪式,仅供皈依师们选择使用:

仪式一

  1、礼佛:皈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皈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皈依师略为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后,即教受皈依者念忏悔偈:

  2、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

  3、正授:我某甲(法名或本名,若随皈依师念,则云:各称法名,以下类推。),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称三拜)

  再念:我某甲(法名或本名),

  尽形寿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尽形寿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尽形寿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三称三拜)

  4、回向: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三称三拜)

  至此,皈依的仪式圆满结束,皈依师下座礼佛后,受皈依的人,礼谢皈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仪式二

  1、礼佛:皈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皈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皈依师略为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后,即教受皈依者念忏悔偈。

  2、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

  3、正授: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称三拜)

  再念:我某甲(法名或本名),

  尽形寿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尽形寿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尽形寿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三称三拜)

  4、发愿:我某甲(法名或本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称三拜)

  5、开示:皈依师略示皈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6、回向: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皈依的仪式圆满结束,皈依师下座礼佛后,受皈依的人,礼谢皈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仪式三

  1、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水果品后,随引礼师去礼请皈依师升座,等皈依师拈香、礼佛、坐定后。

  引礼师云:求皈弟子,一起向上排班,至诚顶礼皈依师三拜。

  皈依师云:礼佛一拜。

  引礼师云:众弟子依教奉行,礼佛一拜。

  2、开导——引礼师云:众弟子长跪……合掌……请皈依师为大家开示皈依的意义。

  皈依师云:前些天己很祥细讲解皈依的意义,今再略说,愿大众谛听:皈依三宝,是皈依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目的要凭住持三宝,启发引导你们,不断地精进学修佛法,开发并证得自己本来具备的自性三宝的德能和功用,直至成佛。

  3、请圣——引礼师云:众弟子,至诚礼谢皈依师三拜。

  皈依师云:礼佛一拜。

  引礼师云:众弟子依教奉行,礼佛一拜。

  皈依师:持手炉拈香云:香花迎……

  引礼师与求皈者和:花香请……一心恭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三宝,光临坛场,证明受归。(三称三拜)

  4、忏悔——引礼师云:求皈弟子,至心忏悔。(皈依师念一句,众弟子跟一句)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

  5、受归——引礼师云:求皈弟子,正受皈依。(依仪分受,随常众受。)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三拜)

  再念: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三称三拜)

  6、发愿——引礼师云:求皈弟子,发四弘誓愿。(皈依师念一句,众弟子跟一句)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称三拜)

  7、显益劝嘱——引礼师云:请皈依师开示皈依三宝的好处。

  皈依师云:皈依三宝的众多好处,请看第四讲《皈依三宝的好处》,现只略说四点,愿你等尽形寿奉行三皈依法。

  (1)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皈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

  (2)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他也看到,他将投生为猪,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天主知道后,指示他诚心皈依三宝,教他口念:“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他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宝。由皈依三宝的功德,他死后升到兜率陀天。

  (3)如果整个娑婆世界,全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甚至为他们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大得不可思义,但远不如皈依三宝的功德。

  (4)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引礼师云:开示己毕,众弟子至诚礼谢皈依师三拜。

  皈依师云:礼佛一拜。

  引礼师云:众弟子依教奉行,礼佛一拜。

  8、回向——引礼师云:众弟子,诚心回向(皈依师念一句,众弟子跟一句)。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三称三拜)

  引礼师云:皈依圆满,三宝弟子,谢师三拜。

  皈依师云:礼佛一拜。

  引礼师云:众弟子依教奉行,礼佛一拜。(等皈依师下坐礼佛或问讯毕)

  引礼师云:众弟子恭送皈依师回寮。

  皈依师云:免送(等皈依师走出殿堂)。

  引礼师领众礼佛三拜,结束皈依仪式。

  以上三种皈依仪式,都不必唱,但须念得字句分明,使求受皈依的人,能够领受即可。

  附:三皈依仪式的分解

  1、敷座请师——比丘不得站立著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

  2、开导——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3、请圣——迎请十方常住三宝,证明受归;迎请护法龙天,监坛护戒,归依师代表三宝为人传授归依,故应请圣;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三业清净,纳授清净无染的三皈依体,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愆,音qiān,过错、罪过);

  五、受归——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

  六、发愿——三归依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己了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发自度度人的心,也是必要的;

  七、显益劝嘱——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宣讲皈依三宝的功德殊胜,并嘱咐依教奉行,也是应该的;

  八、回向——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 上一篇:戒律与修行的关系
  •   下一篇:大方是因为有钱吗?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