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福田的胜劣差别

作者:照灯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8-05-06 19:12:40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一章,佛告诉福田的胜劣,令人知道供养三宝、布施众生,所感福报的大小差异。

  揭示大家,不要自满和局限在人天道的有漏善行,要加强解脱道的出世修持,才有能力升华到入世的菩萨妙行,菩萨行圆满,才能成佛。

  解:“人天道”,指人道和天道。

  修中品十善业,投生人道,生活情形,一般半苦半乐——仍有烦恼、生死、轮回。

  修上品十善业,投生天道,生活情形,纯乐无苦,寿命很长……福报享尽,出现五种衰相(痛苦)——随业轮回。

  修下品十善业,投生阿修罗道,性情我慢、多疑、易怒、好胜,与忉利天互相憎嫉,故恒有战斗,常受三时铜镬、剑戟等苦——随业轮回。

  “有漏善行”,行善修福,虽能感得长寿、健康、富贵、善终等福,但仍有烦恼痛苦、生死轮回,所以人天道的善行不彻底,有烦恼需要断,有生死需要出离,所以叫有漏善行。

  “解脱道”,指修行佛法,断烦恼、了生死轮回等苦——自了为主。

  “菩萨道”,又叫菩萨行,修四摄六度,自利利人,菩萨行圆满,才能成佛——利人为主。

  人天道的善行+解脱道的能力=菩萨行。

  正文(粗体字是经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载:“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注:注:经中以施饭为例,实际不只是布施饭,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布施与帮助。(施众生叫布施,施三宝叫供养)

  译:佛说:施饭给一百个恶人,不如施饭给一个善人。

  解:为什么呢?

  恶人吃饱了饭,只知道做恶害人,施饭给恶人,等于帮助恶人更有精力做坏事,施饭的人自然成了恶人的帮凶,不仅没有福报,而且有罪过。

  善人吃饱了饭,乐于行善利人,善人的善行,都是施饭的人成就的,施饭的人,也会有很大的福报。

  通常,恶人习惯做恶害人,施饭给恶人,有可能长养恶人贪婪成性、好逸恶劳等习气;又有可能让恶人更有精力为害社会……而且布施恶人,利益的只是一个恶人(大智慧人,有能力布施、感化恶人回心向善除外)。

  善人乐于行善利人,布施善人,能帮助善人更好的利益大众,布施的虽然只是一个善人,但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所以,施饭给一百个恶人,不如施饭给一个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译:布施饭给一千个善人,不如布施饭给一个持五戒的人。

  解:为什么呢?

  善行有大小的层次,普通人对善与恶,很难全面的正确认知,难免起好心做坏事,再加上善人也有贪嗔痴等烦恼,依然会迷性和轮回。

  一旦轮回、迷性,不知福因行善感得,不知修善增福,反而倚福长养欲望,被贪嗔痴等烦恼驱使,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感地狱饿鬼畜生等轮回苦报。

  这就是《华严经》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受持五戒(包括修十善业),先受三皈,一切圣贤,学修佛法,均从皈依三宝开始。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受持五戒是成佛的第一步。

  奉行三皈、受持五戒,修十善业,可以保住人生,不断学修佛法,广利自他,最终可以成佛。

  所以,布施饭给一千个善人的福报,不如布施饭给一个持五戒人的福报大。

  注:“轮回”,众生随业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生死循环,无法脱离,象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迷性”,迷惑本性,就是没有智慧,不知自己本性与佛相同,都具足一样的智慧力、神通力、福德力等。

  佛,觉而不迷,断尽烦恼,了脱生死,得大自在。

  众生,迷而不觉,起惑造业,随业受苦,轮回不息。

  (“五戒十善”,另文发布。“三皈意义”请阅读:皈依三宝的真实义)

  “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译:布施饭给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

  解:(一)初果须陀洹的意义

  “须陀洹”,声闻乘初果圣人,旧译入流、逆流与预流同义,最长仅在人间、天上,往返七次,必证阿罗汉果。

  “入流”,超越凡夫,预入圣道法流(超凡入圣,初入圣人之列,往上还需修证二果三果四果,但己不再是凡夫)。

  “逆流”,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己断尽三界见惑,不迷生死。

  “见惑”,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俱舍”立八十八,“唯识”立百十二。

  “身见”,又叫我见,是执著五蕴假合之身为实有;

  “边见”,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

  “邪见”,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见取见”,对我见、边见、邪见,执著不舍,就是坚持上述三种不正确的见解。

  “戒禁取见”,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错认为是涅槃之道。

  (二)初果须陀洹圣人的境界:不仅没有上述错误的见解,而且不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转,意义如下:

  “尘”,染污的意思,对六尘外境生分别、执著,就是被染污,会使真性(佛性智能、福德等)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因能障碍一切善法。

  色尘:青黄赤白之色、男女形貌、山水风景等色。

  声尘:丝竹环佩之声、男女歌咏、善恶是非、音乐歌曲等声。

  香尘:旃檀沉水饮食之香,男女身分等香。

  味尘: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

  触尘: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金银宝饰等。

  法尘:意根(思想)对前五尘分别好丑及善恶诸法(境界),产生欢喜厌恶的烦恼。

  初果须陀洹的圣人,没有见惑、不被六尘染,没有喜怒哀乐生死等烦恼,宁愿断头,也不会破戒。

  他的智慧力、福德力、自度度人的能力,远比受持五戒的凡夫,殊胜百千万倍。

  所以,布施饭给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译:供养饭给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

  解:“斯陀含”,声闻乘第二果圣人,华译一来。二果圣人,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烦恼,后三品仍在,须来欲界一番受生后证三果,所以叫一来。

  “思惑”,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心生贪爱,迷惑不解。

  “九品”,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

  初果破见惑,二果在初果的基础上,破欲界六品的思惑,初果须陀洹,不知二果斯陀含的境界。

  所以,供养二果斯陀含,比供养初果须陀洹的功德大,大到什么程度?

  如经所言:供养饭给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

  注:“思惑”,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烦恼。

  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便是八十一品。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译:供养饭给千万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三果阿那含的圣人。

  解:“阿那含”,声闻乘第三果圣人,华译不还或是不来,断尽欲界九品思惑的圣人。

  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三果圣人的境界比二果圣人更高,二果斯陀含,不知三果阿那含的境界。

  所以,供养三果阿那含的功德,比供养二果斯陀含的功德大,大到什么程度?

  如经所言:供养饭给千万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三果阿那含的圣人。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译:供养饭给一亿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圣人。

  解:“阿罗汉”,华译无生,己经断尽见解和思想上的一切烦恼,出离有生死轮回的三界,是声闻乘第四果圣人,四果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三果阿那含,不知四果阿罗汉的境界。

  所以,供养四果阿罗汉的功德,比供养三阿那含的功德大,大到什么程度?

  如经所言:供养饭给一亿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圣人。

  注:初果、二果、三果,称“有学”,指有法需要学修;第四果,叫“无学”,指学道圆满,不更修学。

  阿罗汉有三义;

  1、应供——比丘在因地是乞士,在果地是应供,人与天人应当供养。

  2、杀贼——比丘在因地破恶,在果地杀贼,贼指无明烦恼,杀贼就是断除一切烦恼的意思。

  不但杀‘贼’,也杀‘不贼’——小乘人认为不是贼(小乘法)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回小向大,学修大乘法)。

  3、无生——比丘在因地怖魔,在果地无生,指证得无生法忍,远离生死轮回,安住不生灭的境界。

  附:比丘是梵语,俗称僧人,因含三义,所以没有翻义,此依翻译佛经的原则,属五不翻中的多义不翻,证声闻乘果的比丘称罗汉,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是比丘的果。比丘三义如下:

  1、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资身命;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

  佛制比丘,每天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可以去除贪慢的烦恼。

  因为,行乞可折伏傲慢,没有蓄藏,可破除贪心。

  这样,不仅身安养道,而且福利施主(令众生增长福报)。

  2、怖魔——出家人受持比丘戒,佛眷增加,魔眷减少,不被邪魔外道干挠,令魔宫震动,令魔王心生嫉妒和恐惧。

  3、破恶——破除一切烦恼,断尽一切恶业,成就无上佛道。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译:供养饭给十亿阿罗汉,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

  解:辟支佛,又叫辟支迦罗,属缘觉乘的圣人;阿罗汉,属声闻乘的圣人。

  “声闻”,亲闻佛说“四谛”法,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

  “缘觉”,旧称辟支佛,又叫辟支迦罗,新译独觉。

  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法,断惑证道的叫缘觉;

  无佛出世,观飞花落叶等现象,觉悟无常无生的道理,断惑证道的叫独觉。

  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但没有断除烦恼的余习。

  辟支佛,不仅断除见思烦恼,而且断除了习气。

  可见,辟支佛比阿罗汉的境界高,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

  所以,供养辟支佛的功德,比供养阿罗汉的功德大,大到什么程度?

  如经所言:供养饭给十亿阿罗汉,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

  注:烦恼如酒,会醉人乱智;习气如酒的汽味,虽有酒味,但不会醉人乱智。

  罗汉断烦恼,就不会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等业,自然不会有生死轮回的果报,因为有习气,所以会有轻微的不法举动,如:

  有罗汉,因地多世作妓女,证果后每次给女众讲经,都会不由自主的先看下女众,然后开讲。

  又有罗汉,因地多世变牛,投生为人出家证果后,吃饭仍象牛吃草的样子,但己经没有堕落为牛的烦恼……

  两位罗汉的举动,就是习气促使,他们的内心并没有贪色、堕牛的烦恼与种子。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译: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

  解:“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指一切佛。

  “佛”,是梵语(印度语)“佛陀”的简称,译为中文是“觉者”的意思,就是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圣人。

  觉有三种:自觉、觉他、觉满(对佛而言)。

  1、自觉,自己觉悟。(觉悟并消除烦恼、痛苦、轮回的根源与果报)

  2、觉他,帮助他人觉悟。

  3、觉满,自觉和觉他的程度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自觉是修慧,觉他是修福,自觉觉他是福慧双修,佛就是三觉圆满、福慧具足的大圣人。

  另一种解释:本觉、始觉、究竟觉(对众生而言)。

  1、本觉——本性觉悟,众生本来就有与佛相同的圆满的佛性,觉悟。(众生迷而不知,无用;所以起惑造业、受苦、轮回。)

  2、始觉——开始觉悟,发心研究经典教理,学修佛法。

  3、究竟觉——成佛,开始觉悟后,精进学修佛法,圆满觉悟、证得和受用,本来具足与佛相同的功德、妙用等。

  “三世诸佛”,约藏教佛果而言。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六度,断尽烦恼习气,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供养百亿辟支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尊佛的功德大。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译: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人。

  解:“无念”,指念本无念,就是正念——没有任何妄念邪念产生。

  “无住”,指住而不住,就是不被烦恼迷惑,不随境遇所转。

  “无修无证”,指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虽有修行证果的境界,即无修证的执著。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人”,指圆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的圣人,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王三千世界,别欢喜地,圆发心住,均分证法身,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

  前面从布施恶人到供养佛,都是从身份上上供下施种福田而言;

  这里的“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是从心念而言,就是通过修慧明了“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的妙理,下自恶人、上至诸佛,心性相同(佛性相同)。

  如经载:人供佛饭,佛将饭布施饿狗,人供佛的功德与佛施狗的功德一样大;维摩诘把璎珞分作两份,一半供难胜如来,一半布施乞丐,福报平等。

  如果不懂福田胜劣差别,就无法显示修德的可贵;如果不明白众生与佛,本性平等,就无法体悟性德的渊源。(注:“修德”,指依法修行(断恶修善修慧),证知和受用与佛相同的本性功德。“性德”,指众生与佛相同的佛性、本性,都具足圆满的福慧神通等功德。)

  能悟众生与佛,本性相同的人,才能认知和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境界的人。

  所以,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人。

  因为,有智慧才能正确修福,正确修福才能帮助修慧,开智慧才能见性,见性才能成佛,这是佛陀对由修慧而觉悟本性、佛性的肯定与重视。

  终上所述,我们修福,要以三宝为胜,明师为最,救急为先。

  如果没有智力,度化恶人,回心向善;度化邪师,舍邪归正,布施恶人、邪师是有罪过的;布施善人、五戒净人有福报;供养贤人、圣人福报更大;认知、供养见性的圣人,功德最大。

  注:福德,指断恶修善修福。

  功德,指修慧,有慧知道修福,所以有福慧双修的意思。

  附录:两大德解“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复次前之八番。皆是约田。此第九番即是约心。盖未达一切诸法。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故于平等法中。分胜分劣。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则下自恶人。上至诸佛。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田最下乞人。福亦平等。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蕅益大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较诸佛胜者,以在众生界应化中谓之三世诸佛,而法身真佛即无为真如性;无为真实法性者为诸佛之本,一切诸佛均以无分别智证平等无为法。无为法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无漏无分别智亦复无生无灭无迁无变,此真身佛自他平等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即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性究竟成佛;如是供养,始曰究竟。由是可知佛法无论何法,均可达到究竟。(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 上一篇:人们为什么喜欢真花?
  •   下一篇:戒律与修行的关系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