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三宝的真实义》第五讲

作者:照灯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7-10-19 22:21:20

  一、皈字的写法与意义

 

  皈依的“皈”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回归的“归”字;另一种是由“白”与“反”组成的“皈”字。

 

  “归”,是回转或归投。换句话就是回心转意的意思。比如:有贪欲、嗔恚(愤怒)、愚痴等烦恼,就会造杀盗淫妄等恶业,自然会受种种苦报;如果,回心转意,止恶修善、转烦恼为菩提,就能远祸得福,断烦恼得自在。

 

  “皈”:白,表示善业、清净心,加上反字,就是反染成净的意思,染指烦恼与恶业;净指清净心与善业。

 

  所以,皈与归,写法不同,意义相通。

 

  二、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信赖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的意义。

 

  小孩子,归投自己父母的怀抱,信赖依靠父母,所以有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安全感,安全感的产生,来自归依的力量。

 

  因此,凡是由于信赖归投的行为,产生安全感的作用,都可称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恋人信赖对方,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领导,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野心家信赖武力,政界人士信赖谋略,贪婪的人信赖财产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

 

  不过,凡是不究竟、不圆满、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都称不上是真归依。

 

  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

 

  如此,树、屋、小丘,都不是究竟可靠的归依。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抓住唯一的生存机会,快速地登上高山。

 

  因为,高山产生的安全效果,远比树木、屋顶与小丘大!

 

  所以,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人、事、物,都是相对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恋人、预算、领导、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感与作用,但最终不是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

 

  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领导会调动,命运会改变,财产遇到大水、大火、盗贼、贪官、不孝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至於武力与谋略,更是如幻如烟了。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於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的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

 

  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

 

  须知,天上的寿命虽比人间长,天上的福乐虽比人间厚,但始终有限度,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天福享尽,依旧会堕落、会生死轮回、会受无尽痛苦……

 

  所以,信仰其它的宗教,最终也不是可靠的归依之处。

 

  可见,上述的一切,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所以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的说法。

 

  如《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总之,唯有归依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宝),才能使人走上离苦得乐、离祸得福、超凡入圣的究竟解脱之道。

 

  三、三宝的意义

 

  三宝,指佛、法、僧。即:佛宝、法宝、僧宝。

 

  (一)为什么说“佛法僧”是宝?

 

  世间的钱财珠宝,只能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却无法消除内心的烦恼。

 

  没有智慧,财富再多,也会挥霍一空,甚至因为财富,更易膨胀贪嗔痴等欲望和烦恼,从而埋头造业,成为招感现世或多生苦报的根源。

 

  出世间的功德财宝(佛法僧),不仅能断尽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证得法身慧命,还能引导我们止恶向善,增长物质财富。

 

  有财富,能助修慧;有智慧有利修福;福慧双修,才能纯善无恶,超凡脱俗,离苦、得乐、成佛。

 

  因此,世间的财富,有限、有染(长养欲望、造业、受报等),出世间的智慧,无量、无染(由止恶行善、破迷开悟,直至成佛)。

 

  这种智慧,来自佛法僧三宝的化导,“佛如医王”,能够以法救济众生;“法如良药”,能疗众生身心病苦;“僧如看护”,能弘法利生。

 

  又如苦海的舟航、暗室的明灯、病者的良药,有度人济世之功,有觉世护民之用。

 

  所以说佛法僧是宝,并且是超越众宝之上的宝。

 

  (二)三宝的意义

 

  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是梵语(印度语)“佛陀”的简称,译为中文是“觉者”的意思,就是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圣人。

 

  觉有三种:自觉、觉他、觉满(对佛而言)。

 

  1、自觉,自己觉悟。(觉悟并消除烦恼、痛苦、轮回的根源与果报)

 

  2、觉他,帮助他人觉悟。

 

  3、觉满,自觉和觉他的程度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自觉是修慧,觉他是修福,自觉觉他是福慧双修,佛就是三觉圆满、福慧具足的大圣人。

 

  另一种解释:本觉、始觉、究竟觉(对众生而言)。

 

  1、本觉——本性觉悟,众生本来就有与佛相同的圆满的佛性,觉悟。(众生迷而不知,无用;所以起惑造业、受苦、轮回。)

 

  2、始觉——开始觉悟,发心研究经典教理,学修佛法。

 

  3、究竟觉——成佛,开始觉悟后,精进学修佛法,圆满觉悟、证得和受用,本来具足与佛相同的功德、妙用等。

 

  终上所述,佛也有觉而不迷之意。

 

  “”,梵语(印度语)叫达磨,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叫做“法”,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另,法有“轨持”的意思。

 

  轨,指法轨,规则、法则;以法为轨范,使人觉悟。

 

  持,指维持——维持法轨,不被其它所混乱,依此,法也有正而不邪之意。

 

  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换句话讲,法指佛说的一切经、律、论,三藏义理。

 

  这也是佛陀觉悟真理、断尽烦恼、消除痛苦、成就佛道的方法。

 

  “”,是梵语(印度语)僧伽的简称,指僧众、僧团的意思,四人以上的出家人,才能称僧,今称出家人为僧,都是随俗称呼。

 

  依经、律,出家人称比丘(受持具足戒的出家男众)、比丘尼(受持具足戒的出家女众)。

 

  比丘是梵语,因为含三义,所以没有翻译,此依翻译佛经的原则,属五不翻中的多义不翻,三义如下:

 

  1、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资身命;内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

 

  佛制比丘,每天托钵到城里或乡村乞食,可以去除贪慢的烦恼。

 

  因为,行乞可折伏傲慢,没有蓄藏,可破除贪心。

 

  这样,不仅身安养道,而且福利施主(令众生增长福报)。

 

  2、怖魔——出家人受持比丘戒,佛眷增加,魔眷减少,不被邪魔外道干挠,令魔宫震动,令魔王心生嫉妒和恐惧。

 

  3、破恶——破除一切烦恼,断尽一切恶业,成就无上佛道。

 

  另,证道的比丘称罗汉,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是比丘的果,罗汉有四种果位(此不讲解)、三种意义,三义如下:

 

  1、应供——比丘在因地是乞士,在果地是应供,人间、天上的人应当供养。

 

  2、杀贼——比丘在因地破恶,在果地杀贼,贼指无明烦恼,杀贼就是断除一切烦恼的意思。

 

  不但杀‘贼’,也杀‘不贼’——小乘人认为不是贼(小乘法)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回小向大,学修大乘法)。

 

  3、无生——比丘在因地怖魔,在果地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证无生法忍,远离生死,安住不生灭的境界。

 

  僧,有和合义,分事和与理和。

 

  事和,又叫六和敬:

 

  见和同解,见解完全一致(思想统一);

 

  戒和同修,戒律共同遵守(法制平等);

 

  利和同均,利益平均分配(经济均衡);

 

  意和同悦,心意共同欣悦(心意和谐);

 

  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语言喜悦);

 

  身和同住,身体和平共处(居住安乐)。

 

  理和:能证无为择灭之理。(大家一起,实修实证,共同信仰、选择、理解的佛法、佛理、佛道。)

 

  综上所述,僧是和合众,对事对理,和合无碍,净而不染。

 

  四、三宝的种类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分法,均不出理体与事相,都依‘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而来。

 

  为了简浅易懂起见,我们只讲,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一体三宝的意义。

 

  (一)住持三宝:是从事相上讲。

 

  佛宝,通常指佛教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出生,是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祥见《释迦牟尼佛传》)。

 

  佛灭度后,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都应尊为佛宝;

 

  佛佛道同、佛佛圆满、佛佛平等(功德、福慧等),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佛宝。

 

  注:十方,指空间,即所有世界;三世,指时间,即过去、现在、未来。

 

  法宝,专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即是三藏教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都是法宝;

 

  广指十方三世一切佛说的一切法,都是法宝,佛法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不受空间、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僧宝,凡是剃头染衣(袈裟)的比丘比丘尼,都是僧宝。包括十方三世的一切凡夫僧、贤僧、圣僧。

 

  :凡夫僧,指暂时没有断烦恼的出家人;贤僧、圣僧,指己经证果的出家人和菩萨,菩萨随度生因缘,或现僧人身,或现其他身。

 

  需知,全靠这类三宝,尤其是现在的佛法僧宝,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化导无边的众生,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二)自性三宝:是从理体上讲。

 

  众生本性具备三宝的一切功德(德能、妙用、福慧等,祥见如后所述“三宝的意义”),自性本具,所以叫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自性佛,众生本性是佛(本来是佛)——本来就具备佛的圆满的觉性、功德、妙用、福慧等。

 

  自性法,众生本性具备佛说诸法的法则、轨范、道德等。

 

  自性僧,众生本性具备和合无碍清净无染的净行。

 

  (三)一体三宝

 

  佛法僧宝,各都具备三宝的功德,叫一体三宝。

 

  换句话讲,佛宝具备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法宝也具备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僧宝同样具备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道理如下:

 

  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本无诤,所以是僧宝(僧有和合意,和合就是无诤)。

 

  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众生依法修行成佛),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妨碍,所以是僧宝(僧有和合意,和合即是相融无碍)。

 

  僧有观照之智,所以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所以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所以是僧宝。

 

  一体三宝的道理,如果不明白,也没关系,我们只要懂得‘皈依三宝的意义’、‘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关联,依法学修,迟早都会明白。

 

  注:觉照,用觉悟的心观照一切:内心觉察善恶、觉悟真理,对人、事、物,不随烦恼转,不被境遇迷。观照,用智慧观察事理诸法,照见明了,安住不动(不随烦恼转,不被境遇迷。)。

 

  五、皈依三宝的意义

 

  佛教的总体与核心是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教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三宝,又叫三皈依,简称皈依。

 

  三皈依,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三种信赖、依靠与教化,不是一些人误解或误导的要皈依三次。

 

  皈依三宝,就是归投和依靠,如前所说的住持三宝;凭借住持三宝的加持、摄护、教导,让我们精进学修佛法,证得本性本有的与佛法僧宝相同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功德、妙用,断除烦恼、生死、轮回、怖畏、忧悲等苦,直至成佛。

 

  所以,皈依三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是皈向自心、自性。如佛陀在涅槃会上教诫弟子们:“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大智度论》)

 

  明示了弟子应仗自力,依正法修学,证得自己与佛相同的佛性功德(福慧圆满——成佛)。

 

  六、皈依三宝的等次

 

  在《皈依三宝的真实义》第二讲中说过,皈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和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根基,而是由此根基,逐渐升高,逐渐扩大。

 

  所以,归依三宝有如下五种等次:

 

  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反迷归悟、反邪归正、反染成净。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之意(祥见如前“三宝的意义”)。

 

  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八戒三归——六斋日或方便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

 

  最初入佛,必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都以三归为受戒得戒的根本。

 

  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

 

  另,受大乘菩萨戒,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须先受三归。

 

  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虽是三皈依誓词,但含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根本,寺院的朝暮课诵,都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旨和根本。

 

  所以,在奉行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七、住持三宝与自性三宝的关联

 

  前面讲了,“三宝的意义”与“皈依三宝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白:

 

  没有住持三宝的教化,就无法证得自性三宝本有的功德、妙用;

 

  如果没有自性三宝,住持三宝就无法安立和彰显功德妙用。

 

  住持三宝是自性三宝的相用,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两种三宝是一体两面,自性三宝如手背,住持三宝如手掌,掌背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手,两种三宝与掌背一样,绝对不可以分割。

 

  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是在追求自性三宝的证得与受用,这是成佛的必经过程。

 

  我再打个比方,帮助大家对两种三宝关联的理解。

 

  自性三宝如矿中金、木中火、镜中光、谷中芽;

 

  住持三宝如火炉、石块、田地。

 

  自性三宝虽然本来具备金、火、光、芽,不用住持三宝进行冶炼、钻研、磨砻、种植,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

 

  由此可知,虽有自性三宝,若无住持三宝,发觉和引导修持,自性三宝本有的功德,依旧无法证得与受用。

 

  现在有很多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证自性三宝,就以只信自性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是何等的愚痴,莫说未证自性三宝,纵证自信三宝,那也是求升反堕的行为!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住持三宝。

 

  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

 

  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依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核心。

 

  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於恭敬供养之心,就应一律平等。(注意温习《皈依三宝的真实义》第三讲<皈依三宝慎选明师>)

 

  附录:《赞僧功德经》云:“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最下犯禁破戒僧,供养由获万亿报”。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虽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慧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善男子,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作如是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我尚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

 

  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若作此事,便获大罪,决定当生无间地狱。于诸破戒恶行苾刍,犹尚不应如是谪罚,何况持戒真善行者?”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

 

  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

  • 上一篇:皈依三宝必须慎选明师
  •   下一篇:为什么说“佛法僧”是宝?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