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皈依三宝必须慎选明师

《皈依三宝的真实义》第三讲

作者:照灯法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灵岩灯   时间:2017-10-03 14:39:59

  皈依三宝,是修学佛法的头等大事,应该慎重,尤其在现今末法时代,更不宜轻举妄动,一定要寻找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又叫明师,意思是明理实修的老师。

  因为,诸罪业中,邪见与谤法的罪业最大,一旦误投旁门左道,听邪师说法,必将百害无一利!

  选择善知识,教授皈依,以后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导。

  本来,善知识不分在家与出家,但皈依的明师只能是出家(僧)人,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述。

  一、如何选择明师?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

  其实,无论学问、学艺,还是学佛,道理都是相通的。

  所以,学修佛法也应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

  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在比‘以盲引盲’,安全、有益!

  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刚入佛门,或准备皈依三宝的人,或宗教经验和学修工夫,都很薄弱的人,更加无法判断!

  不过,明师虽然不一定出名,但如果被大众公认的祖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祖师的人,要可靠得多。

  或由祖师、或自己信任的明师,介绍的老师,也是可信可取的。

  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就是通过一位明师介绍另一位善知识的方式,形成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连锁关系,他们都是明师。

  然而,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很可能以有名望的邪师为明师。

  正如圣严法师所讲: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嗔习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骄、狂、慢等习气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

  找明师,《大智度论》卷九揭示了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

  佛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

  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一切的现象不起贪嗔等烦恼心。

  否则,虽众人尊其为圣人,也和邪师无别。

  (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

  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都不是正法。

  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应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

  例如说:回教徒重视阿拉伯文,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都与此准则相背;

  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原典、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

  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

  (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

  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

  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不执著)

  如《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又如:《楞严经》所说:“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些道理很深,需要相当的修学,才能证知。

  只要我们根据以上《大智度论》的四个标准,加上祖师法语,精进修学,我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判别,谁是明师?谁是邪师?

  关于如何选择明师,就算讲完了,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选择明师不管在皈依三宝前,还是在皈依三宝后,都是很重要的,都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修。

  二、如何辩别邪师?

  邪师专门讲邪知邪见的事,上违佛经,下背祖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投人所好,令人迷惑、造业、受报。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判别邪师,我们引用部份揭示“邪师特征”的佛经,加以说明。

  《楞严经》摘录如下:

  经: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提示:不仅乱说经法,破坏佛制戒律威仪,用神异、淫欲引诱,而且直说或暗示,自己已经成佛、证道的人,是天魔。

  注:越有修持功夫,越要安住不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如法,收获自然),才不会自己著魔或遭遇被魔附体的人误导。(若自炫或起妄念,如经中人贪求神异,善巧,妙用,必定著魔。)

  经: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提示:灾,指灾难,如鼓吹某时是世界末日,某地某时会遇水灾、火灾、战争,以及大小三灾;祥,妄言谁是佛菩萨转世,或某处有佛出世等吉祥的征兆。

  注:口中常讲灾难、吉祥变化,欺骗、惊吓世人,令人因恐怖而变卖财产,换钱躲灾逃命,或供养鼓吹灾祥变异的邪师……到最后没有灾难,而且供养邪师等同帮助邪师破坏佛法、恼害众生,没有功德,反增罪过,就这样无缘无故的浪费家里的钱财。

  时间久了,魔生厌倦心,就离开人的身体。曾经被魔附身的人(师),以及被此人误导的人群(徒),被魔左右过,造了很多恶业,如:诱拐妇女、敛财骗色,最终遭受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事例很多。

  切记:预言吉凶祸福,水火刀兵等灾难的人,都是邪魔。

  经: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提示:直说或暗示,自己是佛、菩萨、罗汉的人,都是邪魔。

  经: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提示:赞叹、引诱淫欲,饮酒食肉,诽谤、讥讽持戒,破坏佛教戒律威仪等恶行的人是魔。(魔生厌倦心,离开人体,被魔恼乱迷惑的师徒,因触犯国法,必受法律制裁。)

  经: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提示:直说或暗示,自己己经成佛,而且赞叹、引诱淫欲、破坏佛教戒律威仪等恶行的人是魔。

  经: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提示:说这些话的人是天魔。

  经: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

  诽谤禅律,骂詈(lì)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

  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提示:显种种神异,迷惑世人,直说或暗示,自己已经证道或成佛,以在家人的身份,接受僧人的礼拜,赞叹引诱淫欲,诽谤破坏佛制戒律的人,是邪魔。

  经: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提示:现无益苦行的怪相,迷惑世人,误入魔道,这样做的人,都是邪魔。

  经: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提示:欺骗人说,前世你是我的妻、兄、弟(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我今世专门来度你们,带领大家回归某一个世界,供养某一尊佛;或者欺骗说佛住大光明天等语,“大光明天”,其实就是欲界顶天,就是魔天。

  切记:说这些话的人,都是邪魔。

  经: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提示:说自己已经成道,说吃肉可以成道,都是邪鬼。

  《增壹阿含经》讲:“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智慧。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提示:说自己有智慧,别的僧人没有智慧的人,不是善知识,是邪师。

  《杂阿含经》说:“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提示:造种种恶业(贪嗔痴杀盗淫妄等),颠倒说法,歪曲佛法,把正法说成邪法,把邪法说为正法。把佛制戒律错解为外道邪戒,把外道邪戒说成佛制戒律。

  比如,有邪师邪解佛制戒律(点击如下链接阅读):

  (一)佛教为什么禁食葱蒜等辛菜?

  (二)喝酒没醉,有没有犯酒戒呢?

  错解佛制戒律的邪师邪说,不计其数,以上只是随举二例,希望正信佛教徒,依佛正法律,如实学修。

  《杂阿含经》说:“尔时诸邪见辈,诤竞打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

  《摩诃摩耶经》记:“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

  提示:捣毁寺院,打骂杀害僧人的人,是邪见恶魔。

  《中阿含經》说:“若比丘未施设事不更施设。本所施设而不改易。我所说戒善奉行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提示:比丘(僧人)对佛没有制定的戒律,不再制定,己经制定的戒律,不作改变。我(佛)所说戒律,善于奉行,比丘一定兴盛,这样正法不会衰败。

  《佛说当来变经》记:“佛告比丘:复有三事,令法毁灭。

  一、既不护戒,不能摄心,不修经义。(不能持戒、净心、解经、修持)

  二、自读文字,不谛句逗,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

  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瞋恨,谓相嫉妒。

  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自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

  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即。

  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悦,因致名闻。

  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人,不用为佳。

  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化法,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

  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提示:有僧人,无能断句,不解经义,还自以为是。又有僧人,舍弃佛经,反习世间杂学,投人所好,行世俗事。

  切记:这些邪见僧人,能令正法毁灭。

  《佛说法灭尽经》说:“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提示:不穿僧衣、喜爱五彩袈裟(佛制袈裟为坏色),杀生贪味,饮酒食肉的僧人,都是邪魔。

  三、附佛外道的特点(法藏法师)

  附佛外道,指依附佛教的外道邪师,换句话讲,就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尽做违背佛法、恼害大众的事情,这类外道邪师,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宗教狂热,自命圣人,个人崇拜。

  二、师承不明,假附他宗。

  三、自扬己德,谤毁他师,装点禅相。

  四、杂以神、鬼通,迷惑大众。

  五、无有戒律,贪图利养、女色,三毒炽盛。

  六、强调世俗利益,缺乏出离心。

  七、邪解经论,教理错乱,自创教典,杂以外道(气功之类属之)。

  八、修无次第,大违传统。

  当然,光凭以上几点原则,有时仍不一定能“完全”判别附佛外道,尤其有一些道场或组织,他们也有资源、事业庞大,信众、徒弟众多,政经、媒体关系很好,甚至很有“名气”等等。

  就思想上看,他们或许还称得上是“佛教”,但在行事作风上,似乎加了很多“方便”法门,总给人感到与传统“不太一样”(违背佛教教规教义),甚至“怪怪的”。

  对于这类的情形,我们或许还不能称之为“外道”,但他们将俗化佛教,混淆世人对纯正(依于戒律及三法印为标准)佛法的认知则是肯定的。

  就长远的立场上看,这样的做法终究有损佛法的长久住世(这正是所谓的“末法”),正信的佛教徒,最好远离。

  综上所述,大家一定要明白和牢记,皈依三宝,要寻访善知识,千万不能草率。

  不过,邪师很难分辨,万一我们误投了邪师,怎么办?

  请听第五讲:《皈依三宝的意义》与第六讲:《皈依三宝后的注意事项》。

  • 上一篇:为什么说信仰佛教必须皈依三宝?
  •   下一篇:皈依三宝的意义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